再見李雙澤  

(圖片來源:http://goo.gl/vECkHh

一位中國作者寫台灣民歌時期運動的最開始–淡江事件,
有提到著名的李雙澤,還有那只可樂瓶。好奇這段小歷史的樂迷朋友們,可以讀讀看。


--

2016-01-06

(轉自 兩岸青年微信公眾平臺)

文/王海敏(兩岸青年)


原標題:臺灣音樂產業如何走向輝煌


唱我們自己的歌!

——是什麽締造了臺灣現代流行音樂的輝煌


題記:一首好歌為什麽能如此扣人心扉?因為它有著詩一樣的文字,夢一樣的旋律,天籟
一樣的人聲,如此多的美好匯在一起,叫人如何不愛。輕輕翻開記憶的匣子,不用刻意尋
找,相信總能發現不少來自寶島臺灣的好歌曾讓你百聽不厭、如癡如醉。

--

置身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無形的網絡,自從智能手機鋪天蓋地
出現在世界,一切似乎都變得非常簡單,只要有手機就可以為所欲為。以至於手機依賴症
成為現代人的通病,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看著手機悄然入睡的。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我們
還曾擁有MP3、MP4、遊戲機、電紙書,早些時候還有 Walkman 這種如今看起來十分笨
拙的東西。可即便笨拙,Walkman帶給我們的那段由各種港臺歌曲相伴的純真時光,每每
回想起來總是有種歲月如歌的感懷。一個MP3、Walkman 不知妝點了多少年輕男女的夢啊,
本人就有好多次因為熟睡後沒關Walkman,白白浪費電池的經歷。這一方面要歸咎於
Walkman 和電池技術的侷限,更多的還是要怪那些歌真的太好聽了。儘管每次都會心疼,
但沒歌聽的時候心更加難耐。

提起那恆瑞時候的港臺音樂,真是群星璀璨的空前盛世。比起香港的歌曲,我更青睞臺灣的
音樂。香港的流行音樂雖然也紅極一時,但是由於粵語歌占的比例較大,總覺得難以產生共
鳴,唯獨來自臺灣的國語歌曲能既品質出眾,又能被所有的華人世界所共賞。臺灣之所以能
引領華語歌壇,勝在有一大批音樂人才,其歌手的專業水準是別的地方無法相比的。香港的
知名歌星大多是從影視業出道,唱歌似乎只是他們的副業,所以我們經常能發現香港歌星在
唱國語歌時經常咬字不準,或是存在唱功的缺陷,而臺灣的歌星們基本上自始自終都以演唱
為主業,鄧麗君等前輩紮實、深厚的唱功也為臺灣歌手的演唱水準樹立了典範。

從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鄧麗君、甄妮、鳳飛飛、費玉清、蘇芮、齊秦、趙傳,九十年代的周
華健、王力宏、張惠妹、小虎隊,到新世紀前後的周杰倫、SHE、蔡依琳,再到現在仍然走
紅的五月天、蘇打綠等等。每一個都是華語樂壇響當當的旗幟性人物。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
活躍在華語歌壇的臺灣歌星可謂不勝枚舉,還有江蕙、蔡幸娟等雖然在大陸名氣不大,但在
臺灣、東南亞卻名聲赫赫的人物。

雖然上述不少人當紅的年代已經遠去,但這些歌星的魅力和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如同一顆
顆不落的星辰始終閃耀在時光的星河中。這些成功歌手背後還有很多諸如羅大佑、李宗盛的
知名詞曲作家、制作人用富有創造力的幕後工作為臺灣音樂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石。據臺灣
有關機構的統計,流行音樂自1970年代在臺灣市場大開以來,臺灣便是全球華語音樂的創作
中心,迄今全球80%的華語音樂都由臺灣音樂人創作。例如,90年代的四大天王、王菲等
香港巨星的成功事實上也深受臺灣音樂的影響(比如郭富城就是臺灣飛碟唱片捧紅的)。
哪怕近十年來走紅的梁靜茹、無印良品、林俊傑、孫燕姿等東南亞歌手背後的推手也是臺灣
音樂人,前兩位的制作人是李宗盛,後兩位的推手則是林秋離,讓事業在臺灣起步幾乎成為
東南亞歌手共同的選擇。對於華語樂壇延續半個世紀之久的臺灣現象,我始終心有疑竇,究
竟臺灣這個面積不大的海島存在什麽土壤能孕育出如此繁盛的音樂世界?

這段時間通過一些機緣結識了幾位臺灣資深樂迷,每次和他們交流都能增長不少現代音樂知
識。談起臺灣音樂的興起,他們總會提到發軔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一場「校園民歌運動」。有位
朋友形容說,當年的校園民歌運動就像宇宙大爆炸,臺灣樂壇的星空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大約40年前。1976年12月的一天,臺灣淡江文理學院在校內正在舉辦一場
西洋民謠演唱會,當時類似的演唱會在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的臺灣司空見慣(主要是受美國影
響),市場也缺乏優質的原創歌曲,充斥著翻版唱片。輪到一個叫李雙澤的青年登場。他看到
之前的表演者都唱的是西洋歌曲,誌在創作國語歌曲的他早已無法按捺心中的憤懣,剛一上場,
就拿起一瓶可口可樂,大聲問臺下觀眾,「我從菲律賓到臺灣到西班牙,全世界年輕人喝的都是
可口可樂,唱的都是西洋英文歌。請問各位,我們自己的歌在哪里?!」接著他開始演唱《補破
網》、《國父紀念歌》等民謠歌曲,引起臺下一片噓聲。這一事件,在崇洋媚外已久的臺灣
文藝界引起了蝴蝶效應,關於「中國現代民歌」的一場論戰由此發起,並在之後幾期的《淡江
校刊》上有熱烈討論,史稱「淡江事件」。(李雙澤之後因為在海邊救人英年早逝,他創作的
歌曲《美麗島》在臺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在「淡江事件」發生的前一年,音樂人楊弦
在臺北舉行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演唱會,他發表了六首根據余光中詩作譜寫的歌曲,吸引
了不少文藝界知名人士參與,獲得了廣泛讚譽。


在「唱我們自己的歌」的時代感召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校園民歌運動在臺灣拉開序幕,在此後
的多年里一股民歌熱潮席卷了全島。當時著名的民歌手尚有齊豫、陳明韶、包美聖、趙樹海、
李建複、葉佳修、蘇來、潘越雲、鄭怡、王海玲、王夢麟、木吉他合唱團等(僅羅列了一部分)。
此時大量的歌詞是知名作家的詩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容、蔣勛等人的作品,人文底蘊
深厚,洋溢著濃濃中國風,而隨著羅大佑(他也是從將詩作改成歌起家)、侯德健、李宗盛
等優秀歌曲創作人的介入,民歌運動有了質的飛躍,比初期的淳樸無瑕多了人文關懷和社會
責任,民歌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當時創作的優秀作品還深刻地影響了大陸。比如
後來在大陸廣為傳唱的《龍的傳人》就是臺灣校園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為侯德健。此外,
還有《橄欖樹》、《如果》、《月琴》等大量動人的歌曲。

除了校園演唱之外,廣播人陶曉清也是臺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把楊弦的歌作為第一首
中文歌曲在節目中播出,激發了不少年輕聽眾的創作熱情。隨後她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輕
的音樂創作者有了一個發表作品的平臺。1977年,陶曉清邀請胡德夫、朱介英、吳統雄、
楊祖珺、吳楚楚、韓正皓、陳屏、楊弦等八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我們的歌》,極大帶動了
校園民歌風潮。 差不多同期,新格唱片推出了金韻獎,海山唱片創辦了民謠風,這兩項鼓勵
年輕人原創的民歌創作比賽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此外電視歌唱比賽節目如五燈獎、六燈獎
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激勵一代年輕人創作屬於自己的歌,並將民歌帶向市場化。這些在
民歌時期中脫穎而出的創作者,為臺灣之後二十多年唱片市場的繁榮打下了人才基礎。

經過西洋歌曲和校園民歌時期的積澱、洗禮,進入80年代後,臺灣音樂產業開始步入快速發
展期,出現了第一批專業的音樂制作人,個性化的創新熱潮在行業形成氣候,各路唱片公司
百花齊放,大型唱片公司如追求“樂以載道”的滾石和擅長商業運作的飛碟的良性競爭,引導
著音樂產業的繁榮。1987年7月臺灣正式解嚴,80年代末期的臺灣,政治、經濟都取得了長
足進步,唱片業也在當時真正發展成為一個分工細化的成熟產業。整個80年代的十年,臺灣
唱片銷量足足膨脹了30倍。90年代,來自香港、東南亞、美國華僑、日本的歌星們以及諸如
索尼等國際唱片公司都紛紛來臺灣開拓市場,臺灣本土的滾石公司也積極向外進軍,臺灣樂
壇進入眾聲喧嘩的黃金時代,奠定了臺灣在華語樂壇的王者地位。到97年,臺灣唱片業銷售
達到巔峰,每個歌手的平均唱片銷量以30萬張起跳。

如果追溯更早的話,臺灣音樂產業的真正發軔其實可以溯源到日據時期,當時日本人把留聲
機與唱片帶到了臺灣,先在教育領域普及,後來一些日本唱片公司來臺灣拓展市場。1914年,
日本日蓄公司帶著臺灣樂師林石生以及十多名歌手赴東京錄制了第一張由臺灣人自己演奏、
演唱的唱片,這可以視作臺灣音樂產業的發端。1930年代,隨著工業的進步,原先價格昂貴
的留聲機、唱片也開始進入普通家庭。1932年,阮玲玉主演的無聲電影《桃花泣血記》在臺
熱映,也使一首同名宣傳歌得以流行。當時臺灣第一大唱片公司古倫美亞找歌手灌錄了唱片
《桃花泣血記》,這張唱片後來在市場引發轟動,成為臺灣流行音樂的一個轉折點。此後市
場上出現了一批熱賣的本土唱片,成就了臺灣音樂產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現在仍舊被廣泛
傳唱的《望春風》《雨夜花》就是那時候的作品。二戰的爆發讓臺灣遭受空前戰火的洗禮,
古倫美亞公司被美軍的炸彈炸毀,臺灣音樂陷入一段較長的停滯期。

49年後,國民政府敗退臺灣的同時,也把大陸各地的不同文化(包括當時上海的流行歌曲)
和大量的優秀人才帶到了臺灣。美麗的寶島,在歷經劫波之後,成了不同文化源泉匯流的樂
土,相比當時的大陸,多元的文化基因可以在臺灣更加自由地交融、繁衍,這為臺灣音樂事
業今後的長期繁榮培育了富含營養的土壤。50年代,廣播、有聲電影、低轉速大容量唱片的
出現成為音樂產業在臺灣複蘇的平臺,臺灣歌壇首個偶像級明星文夏在此時粉墨登場,臺灣
現代流行音樂產業鏈至此初現雛形。到60年代,隨著電視產業的萌芽,聽歌已經不再是難事,
而臺視的著名歌唱節目“群星會”、電臺舉辦的各類歌唱比賽則發掘了之後支撐臺灣本土唱片
業發展的一大批歌星。臺灣的流行音樂在此時開始大量出口東南亞市場,並逐漸形成了自己
的唱片工業模式。

自從新世紀以來,由於網絡的沖擊越發厲害,音樂產業日漸式微。如今香港的流行音樂已經
沒落,唯獨臺灣仍在堅守華語樂壇的最後一塊高地。雖然在臺灣,唱片銷售同樣不太景氣,
一個歌手光靠賣唱片很難立足,不過音樂作為最能震撼人心的藝術依然不乏生命力。唱片業
的衰落,並不意味著人們深愛的音樂從此走上末路,相反在科技的推動下,一個更大的音樂
市場已經打開。據臺灣媒體介紹,現在的臺灣樂壇,CD可能賣不動,但歌星的演唱會卻火爆
異常,有說法,開演唱會可能是當下臺灣最火的生意。今年4月「阿妹」張惠妹在臺北小巨蛋開
唱,在聲光電科技的營造下,成就了一場場勁爆的視聽盛宴。由於現場聲勢過於熱烈,對周邊
居民夜間生活產生了地震般的影響,以後阿妹再申請場地恐怕會成問題。臺灣演唱會的火爆情
勢可見一斑。據了解,在臺灣,熱門演出現在基本是一票難求,必須靠運氣秒殺,黃牛票的炒
作力度更是遠勝股票期貨。小巨蛋全年的場地檔期也早早就被各類演唱會搶占一空。演唱會產
業的紅火還帶旺了演唱會技術人才的薪水,以及周邊配套產業。不少癡心的歌迷,對於偶像的
追捧,也可謂傾心傾力。比如阿妹此前連演10場,看了5場以上的歌迷就不在少數。

可以看到,臺灣的演唱會市場能出現今天這樣的盛況,絕不是歌手和歌迷的一時興起,如果沒
有過去幾十年音樂文化的深厚積點和代代傳承,也就不會有如此眾多癡心不移、摯愛音樂的歌
迷,如果沒有如此廣泛的歌迷基礎,演唱會經濟的繁榮就無從談起。而如今一些街頭演唱會、
小型室內演唱在臺灣更是多如牛毛。時代一直在變,任何產業都逃不過從高峰滑向低谷的自然
規律,但令人欣慰的是,臺灣人民(包括音樂工作者和歌迷)對於音樂的愛始終沒變。這一切
似乎又有理由讓我們回溯到臺灣校園民歌開始流行時那段張揚純愛的青蔥歲月。

據臺灣朋友介紹,今年臺灣還舉辦過校園民歌三十周年的演唱會,當時有不少大陸的朋友赴臺
只為聽這一場。臺灣的歌,仿佛擁有穿越時空的力量,不僅提升了臺灣的魅力指數,也在無形
間拉近了兩岸之間的距離。如果沒有臺灣的音樂,不知道大陸人民還要在對真正好歌的追求中
饑渴多久。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打算有空去臺灣走走看看,因為那是一個有愛、有音樂的地方。




註:以上文章為作者投稿,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兩岸青年微信公眾平臺》謝謝。


來源:http://goo.gl/qIbnb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ghome 的頭像
    twghome

    The Chosen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