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一年前中國時報刊登的,
放在近期的「楊淑君失格事件」一同來探討,還是很有趣。
--
2009-12-16 中國時報 【柯裕棻】
上星期東亞運男子跆拳道決賽中,台韓交鋒,韓國選手傷及我選手喉部,然我方裁判
鄭大為當場判定韓國選手無犯規,我方因傷落敗。領隊曾志朗返台後怒責裁判不公,網友
連日聲討該裁判「不愛國」,輿論一片譁然,民間仇韓言論再度蜂起。
台灣對韓國的情結相當複雜。在二OO一年以前,台灣與韓國的表面稱呼是「兄弟之
邦」,實為競爭關係:在經濟上是亞洲四小龍,暗中較勁;在運動賽事上,台韓始終是勁
敵─籃球、棒球、跆拳道這三項運動尤其激烈。關切體育的人大概都聽說過台灣「可以輸
日本,不能輸韓國」這種說法,而韓國裁判的「愛國心」也是長久以來的爭議。
然而,在二OO一年之後,文化創意產業突飛猛進的韓國憑著影視產品出口,造就了
「韓流」。台灣首先開啟影視市場掀起韓流,爾後連排外的日本也為之風靡。韓流初始僅
僅引發輕微的文化市場不安,不過二OO二年五月世界盃足球賽韓國對義大利犯規事件,
就立刻引發網路上第一波明顯的反韓言論,當時台灣雖未參賽卻激烈反應。二OO三年棒
球的亞洲錦標賽對韓國的殊死戰雖是我方勝利,但網路上仇韓言論仍多,並以作弊論其民
族性「髒」,同時抨擊韓國明星整形是作弊行為之一,以期抵制影視韓流。
在此之後,韓流在東亞的盛況依舊,台灣崇尚韓國衣著時尚美妝者不在少數,整形亦
逐漸成為潮流。二OO三年《冬季戀歌》的裴勇俊成功進入日本的婦女消費市場;二OO
四年《大長今》紅遍亞洲,港台的韓流風潮達到裴勇俊之後的另一個頂點,台灣相關產業
陷入「韓國能,我們呢?」的焦慮之中,各商業刊物當年均大幅策劃韓國文創產業專輯。
然而,同時並行的仇韓言論也層出不窮,每有體育賽事則仇韓言論也同時發作。二OO五
年,日本甚至出版了言論立場相當激烈的右翼民族主義漫畫《嫌韓流》,引起極大回響,
今年已出第四集。這類言論逐漸發展出性別歧視,亦即,韓流文化商品等同無知的女性消
費,此種力量若不約束幾可亡國,而運動賽場乃至產業競爭是男性陽剛的救國戰鬥。
中國後來加入仇韓言論較為明顯的時間點是二OO八年北京奧運之前,一連串的「某
某物乃韓國發明」以及「孔子和屈原是韓國人」等民族文化遺產爭論引發中國網民激烈的
反擊,台灣網友雖然對於中國認同立場不一,但是對於文化遺產的論述搶奪卻無法坐視不
管,紛紛加入反韓批評。儘管如此,韓國文化產品市場絲毫未受影響,韓國小天王 Rain
的台北演唱會還是大受歡迎,韓劇《妻子的誘惑》、《大老婆的反擊》更是當紅話題。
總觀這十年台灣對韓國愛恨交織的情緒,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觀察歸納,即民族主義
言論暗流的爆發點都是以國家為單位的運動場域,並且接合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而韓國
流行文化的商業成功又逐漸與東亞各國的民族主義論述糾纏。從十年的言論轉折看來,運
動賽事的勝利其實代表的是奪回在其他場域上失去的文化自尊。我們的難題根本不在裁判
愛不愛國,而是我們該如何面對東亞諸國來勢洶洶的競爭,這恐怕不是將憤怒宣洩在運動
場上即可消除的自信危機。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