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4 中國時報 【劉昌德】

台灣社會對亞運國手楊淑君遭到失格判決義憤填膺,仇韓情緒從運動場蔓延,演變為拒絕
韓貨、甚至向韓僑學校丟雞蛋的作法。許多人都能理解,運動場上的不公平,不見得需要
上綱到國族仇恨;但如果把國族主義的表現,簡化地視作「短暫激情」、「不理智」的情
緒與行為,而貶低或忽視,並不足以解決台灣社會的焦慮。唯有正視仇韓這種虛幻情緒的
真實基礎,才能找到可能的超越之道。

據報導,南韓輿論對台灣因為亞運跆拳道比賽爭議所引發的仇韓風暴,大感不解。這疑惑
或許其來有自:台灣選手參加一場在中國廣州舉辦、對手來自越南、由菲律賓籍裁判擔任
主審的跆拳道比賽中,因為裁判團的判決、及亞洲跆拳道聯盟的裁定,而失去比賽資格;
最後在勁敵缺席下,中國選手拿到此次賽事的金牌。

南韓在其中的角色及「作案」動機並不明顯,因此難免會喊冤。同時也有人指出,仇韓情
緒被渲染開來與政經力量的操弄脫不了關係。一方面是藍綠政黨為了刻在眉睫的選舉勝負,
另一方面則是媒體為了銷售量而灑狗血式的報導,激化了原本不那麼強烈的仇恨心態。

可是仇韓並不盡然是台灣人的虛幻想像。幾乎所有關切此事的民眾都會指認:菲律賓籍裁
判其實是南韓裔、亞跆盟與世跆盟等國際跆拳運動組織似乎長期為南韓所主導。許多運動
迷更認為,南韓選手長期在跆拳道等賽事中,用各種小動作「欺壓」台灣選手。這些指控
都有些根據,所以這次的「失格」事件,更令台灣人「吞不下」這口氣。

台灣人之所以跳脫表象、直指南韓,是因台灣在運動與經濟等場域與南韓的長期競爭,所
培養起來的「洞見」或「刻板印象」。過去同為日本殖民地、及冷戰體系下相近的國際位
置,使台韓兩地有「四小龍」之間的訂單競爭、也有文化及各種運動項目的類似發展。仇
韓情緒,反映了在東亞的文化與政治經濟結構下,我們長期跟南韓的交手經驗與緊張關係。

但近年來南韓國力的增長,拉開了與台灣之間的距離。南韓棒球在職棒較健全等因素下,
代表隊實力逐漸逼近日本,在美國大聯盟的全球體系中也有更多頂尖選手;而南韓流行文
化則有國家與資本的聯手經營,同樣逐漸壯大、在亞洲各地風行。因為在競爭中落居下風,
我們不免出現集體焦慮與妒恨,演變為仇韓的情緒。但韓國的確在許多場域都占盡上風,
最尷尬的現象之一,就是我們連表現對南韓跆拳道選手的敵視,其中一種方式,竟然是改
編南韓少女團體 Wonder Girls 的 Nobody。

理解仇韓情緒來自於結構因素,並不是要合理化仇恨行為。若焦慮來自於競爭落敗,那麼
政治人物針對韓國的抵制言論,並無助於解決問題。但這絕對不是說,台灣選手該被打壓
而不追究,因為公平當然是運動場上的基本要求;這也不是說,我們非得要「擊敗南韓」、
像是希望「棒球代表隊替淑君討回公道」,才能報仇雪恨。不過,這些多半是一時的宣洩。

事實上,東亞的國際競爭格局,照顧的並不是台灣與韓國的最大利益。在東亞的國際關係
中,找到具有台灣自主性的定位,才能夠超越仇韓的情緒。不管是運動文化還是經濟場域
中,邊陲國家間更多的合作與理解,將能夠可以促進更好的良性競爭。像是這次兩地職棒
冠軍的表演賽,就有助於我們欣賞與瞭解南韓及台灣自身的優缺點所在。透過更多類似的
合作與理解,或許才能讓彼此都超越仇恨與惡性競爭、較持平地參與及觀賞國際運動賽事。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來源:http://tinyurl.com/26ocz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