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務農」不是失意政客的避風港

文/杜宇

日前有一些下台的政客面對媒體詢問其下一個去處時,總習慣回答「大不了」回家種田的無奈話語。
也許說者無心,但是聽在農民耳裡卻相當的不是滋味。也顯示在這些官員的深層意識裡,「農民」不
僅僅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更是一種社會階層的象徵。

這些政客們若真的看透為官的無常,堅持理念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真心要回歸鄉野重拾田園之樂,過
著猶如陶淵明般「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愜意的農村生活,還真是讓人羨慕。問題是大部份失意
政客只是把農村當做一時的避風港,既無心享受田園之樂,更未曾嘗試融入農村社會,體驗務農的甘
苦,反而時時刻刻在等待尋求復出的機會,心情永無平靜之日,自然也就無法享受辛苦耕耘後歡呼收
割的喜樂。

即便是在朝為官的當權政客,為形塑親民假象,也常常上演下鄉探尋民瘼的戲碼。總是採蜻蜓點水的
方式到少數樣板農家做做樣,展現一下親民愛民的作風,並找來媒體報導從事置入性行銷,甚至還盡
做些不知所云的指示,卻不願意下鄉於廟亭旁席地而坐,靜靜傾聽農民的心聲,瞭解真正民怨所在,
做為施政的重要依據。

這也點出執政黨自認非常照顧農漁民,選舉場子也四處可見號稱由農漁民所組成的後援會搖旗吶喊
(農漁會是否能代表農民真正的心聲,是否為農民代言人?其實是有檢討空間),選舉結果卻遠不如
預期的癥結所在,而國民黨高層也從來不曾勇敢去面對與自我改革。

政策制定是政治行為,個人或集團都有利用公共權威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動機。因此國家政策制定說穿
了不過是由利益相關者在既定規則下展開的博弈。而台灣農業並沒有像美國、日本等,在國會中擁有
極大影響力的農業利益團體,來幫助農民爭取應有的權益,使得我國政府每年編列之農業預算只占國
家總預算的6%左右,明顯較其他先進國家低,台灣農家所得中對農業之依存度也偏低(僅20-22%)。

務農其實相當辛苦,政客們如果真心,請多關心農民處境並尊重農業這一神聖行業,不要再輕易將回
鄉務農掛嘴邊。畢竟農業需要的是腳踏實地,不是靠一張嘴。至於台灣農漁民要想擺脫底層宿命,必
須要靠自己勇於爭取,等待天上掉下來的一定不是禮物!

 

來源: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1936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