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c2vvrm2)
Apr 8, 2013
文/林凱衡(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十二年國教上路在即,擔憂高職弱化的聲音再起,要理解這些論辯聲音,就要理解過去台灣高中
職雙軌系統之間的競爭與消長。這些政策過程背後分別有不同的理念(idea)作為正當性的論述
基礎,本文試圖簡單地勾勒出強調分流與專業的技職教育理念,以及以整合共同科目為主的人本
教育理念,上述不同的教育理念內涵構成了至今台灣教育政策基本論辯圖像。
台灣的技職教育,從日治到戰後,一直都具有高度的國家性格,透過教育系統培養工人,提供外
來資本低廉的勞動力,國家有計劃地將學生引導至技職教育,培養工人提供外來資本低廉的勞動
力,而發展出的教育理念。在此理念下,國家並不鼓勵大部分學生投入升學,將升學現象視為一
種教育問題,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升學主義。此理念認為升學主義是源自於傳統儒家士大夫觀念,
對國家發展經濟有所阻礙而應被掃除。
該理念同時也受到社會科學理論影響,尤其是人力資本論與社會功能論。人力被視為是一種資本,
可由教育進行投資,透過經濟模型指導教育計劃,教育政策服膺於經濟政策下,快速擴充技職教
育。社會功能論則合理化勞心/勞動之分工安排,限制學生之升學傾向。因此在90年代以前,技
職教育理念將個體配置在國家經濟發展體制下,反對盲目地升學,主張應該「分流」讓多數學生
就讀技職教育才是「適性」發展,這反映在擴張高職五專限制高中的分流政策上,高中職人數比
例曾經達到3:7的狀況。此時的技職教育被認為是適性發展,從三專、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十二年
國教、高中跨科職業選修等制度與課程,都可以看到當時技職教育理念的強勢,直到民間教改運
動後,這種觀念才發生逆轉。
民間教改運動於1980年代中開始,成為一支新興的社會運動,帶有與國家高度對抗的性格,其
中以黃武雄等人所提倡的人本教育理念最為完整。該理念具有濃厚的自由主義色彩,認為「人即
目的」,個體的行動應完全基於其自由意志所決定,注重人天生下來所具有的創造能力。因為
「人即目的」,所以人本教育理念反對教育服務於經濟,也反對國家集體主義對個體自由的侵害,
批判性地質疑集體規範價值。然而人本主義並非是完全放任自由的觀點,其仍然重視秩序的存在,
只是這必須透過個體的自主性發展來建立秩序。
也因此,民間教改人士認為升學問題源自於國家的強制分流,以及對教育機會的限制,使得人人
都必須競爭求取教育文憑,形成考試引導教學等各種扭曲的教育亂象。順著這個邏輯,要求國家
放寬文憑限制的廣設高中大學訴求也跟著誕生,基礎統整科目相較專業科目更重要。而和國家發
展關係密切的技職教育,則被認為是過早分流,不合時宜的教育制度。於是在90年代中期,臺灣
的教育制度開始轉向,為了回應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開始增設高中,由於專科學校轉型成技術
學院與科技大學,高職朝升學導向或綜合高中轉型。最高峰時期高中職人數一度到1:1,到今天,
高中與高職人數比例大約呈現4.5:5.5的情況。
對持人本教育論者而言,教育應當盡可能地保持開放性,應該朝向自然分化的方向發展,讓學生
自行發現興趣與學習,由國家強制分流的技職教育,限制了個體發展的可能性。對技職教育論者
而言,不可能完全放任個體自發學習,過多的基礎與統整科目,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專業不足,影
響日後進入就業市場。教改帶來的高中擴張,雖然使得教育和升學機會增加,但是也造成另一批
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相對地「去技術化」,這正是當前技職教育的重要危機。台灣的教育制度自從
民間教改運動開始發生巨大轉向,有了更多多元聲音,技職與人本兩種教育理念之間的競爭與辯
論,正是形塑近二十年教育政策的重要動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