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來源:British Museum, UK by TK)
2015-01-07
文/王路(羅輯思維)
大學時一個室友,平時每次上課都坐第一排,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不漏下老師講過
的每一個知識點。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其他室友夜裡加班背書,他胸有成竹地早早躺
下休息,第二天躊躇滿志地走進考場。
結果,他的分數是我們宿舍四個人中最低的,而且每一門課都是最低。到了第二學期,
那哥們一氣之下不再聽課,不再做筆記,不再坐第一排,跟我們一樣考前背重點而已,
然後輕鬆考了我們宿舍的最高分。
我也嘗試過不疾不徐的學習節奏——考完不懈怠,考前不突擊——幾乎所有的理論都說
這會比「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更好。遺憾的是,事實無數次擊垮了這個謊言。事
實證明,很多時候「臨時抱佛腳」比「平時多用功」效率簡直高到天上去了。
慢慢我發現,當我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後一刻再做,總會效率百倍。而如果盡早著手準備,
總會像蝸牛爬行一樣緩慢。而且,即便是從結果上看,在最後一刻才動手,做出來的東
西未必比一開始就動手的東西差,很多時候反而更好。
為什麽會這樣呢?難道從小家長老師說的「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不是勸誡而是箴
言嗎?聽起來很荒唐嗎?但事實如此,因為我們受了「拖延症」這個詞的騙。
在「拖延症」這個詞出現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拖延症」。當我第一次看到「拖
延症」這個概念的時候,頓時有一種強烈的中槍感——我和「拖延症」裡描述的一模一
樣。那種感覺很真切,就如範偉被趙本山叫到「沒事走兩圈」,依口令而行之後,就真
的感覺到自己的腿腳不利索了。
後來我發現,其實我根本就沒有什麽「拖延症」。雖然每次我都是到覺得自己再不動手
就來不及了的時候才動手,但我每次都恰巧卡著時間點完成了。
沒錯,那個「再不動手就來不及」的時間點是真實存在的。你怎樣才能找到它呢,只有
借助於「看不見的手」的力量。這個「看不見的手」,在經濟學裡是「市場」,在時間
管理學上就是「拖延」。只要你對自己有著清醒的了解,你就必然能牢牢地感受到這個
時間點,然後提刀上馬,然後手起刀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問題斬於馬下——斬完
其酒尚溫。
如果你不是在最後一刻才動手,你就永遠體會不到在火車駛出前一秒跳進車中的快感。
如果你每一次都這麽精準地在火車開動前一秒跳上去,你對自身的理解、對問題的理解、
對時間的理解、對節奏的理解,會儼然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
看看龐統同學吧:堆了一個多月的公文案牘沒有處理,每天喝酒睡覺,然後張飛來找事
了。龐統上堂升階,一個上午處理完畢,中間連廁所都不用上。這是何等瀟灑自信。這
種瀟灑自信源於他對自己對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根本無需懼怕「拖延」。
為什麽你會懼怕「拖延」呢,為什麽你擔憂在最後一刻前完不成工作呢?因為你對你的
工作效率、對你所面臨的問題缺乏足夠的理解,因而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心。於是,你
徘徊在「做」還是「不做」之間,徘徊在「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之間,遊移不定,
畏懼躊躇。明明覺得等等再做也不晚,又擔心萬一等等再做完不成怎麽辦。其實,真正
讓你陷入焦慮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這種擔憂的情緒。你現在即使不做,也無法瀟灑地
把它拋在腦後。
假如一件事確實特別緊急,你根本不會問是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你會毫不猶豫地現在
就動手。假如你特別喜歡做一件事,你也不會問是現在做還是等等再做,而是毫不猶豫
地現在就動手。你之所以要拖延,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在告訴你:這件事情不是我喜歡的,
或者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麽著急。換言之,這件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是被勉強做的。
一件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只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不值得去做,可又不
得不勉強自己去做的事情,那麽,為什麽不去拖延它呢?——你的身體已經向你發出拖
延的信號了。
不要以為理性和邏輯很可靠。你的理性、你的邏輯都會欺騙你,它們說服你去做並不值
得做的事情,並試圖讓你相信那些破事是值得做的。而你的身體、你的直覺會忠實於你。
它們知道你喜歡什麽,厭惡什麽。
大律師韋伯斯特一生堅持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幫助他走向了成功,其中的一條就是:
能夠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絕對不要去做。
羅輯思維會員 肖世程 推薦的文章。
--
關於人的成長,有兩個完全背道而馳的觀點——
1. 逆著天性修行,苦逼上進。所謂「滅人欲存天理」。
2. 順著天性放縱,遊樂人間。所謂「人欲即是天理」。
到底哪個對?
在那個叫「興趣」的東西出現之前,此題無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