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2196   

(影像來源:TK@ Istanbul, Turkey)

【寫於2016.11.18】

文/TK


有時候,我確實想問,我們是如何把自己弄到這步田地的?

--

這篇文章,我曾經在記事本寫完後刪除,關閉視窗。某天覺得應該要發佈,貼上來,後來放著有點
猶豫,沒有按送出,十分鐘後又收起來,刪掉。


直到昨日烽火連天遍地開花,我自問,如果已經預設這些話一定不會有人聽,那還有沒有人把這些
觀點與想法帶進那群人當中?

如果這群人於我不再重要,那沈默地當一位旁觀者,必然是最省事的選擇。行動,原本就有風險,
選擇要有「作為」,就得看在意的程度有多深。

思考這份信仰,是源於身份。決定這次對話,是源於時機。

若任何發言,都需要先再三確立自己的發言位置,那以上便是我思考種種可能後的發言角度。

--

先講結論:這篇文章沒有要觸及同志議題。主要的關懷是「基督徒對於公共議題的態度」。

突破同溫層總是困難的。想說的其實有很多,想來想去,不妨就寫出來。

來說說昨天那場人盡皆知的行動吧。很多人都評論了,也很多人都看到你們轉發的消息了。沒有
想要評價你們所謂「為主贏得的勝利」,簡單說幾個想法。

首先,關於立足點。

於我而言,「為下一代站出來」、「保護我們的下一代」,都不是太過具象的行動。已屆而立
之年,對於華麗、打高空的口號,不知所云卻彷彿遠大的願景,感知能力遞減。

信仰與現實斷裂,認知失調的疲倦,這兩年幾乎反映在洶湧而至的各種社會議題上。

因恐懼而生的盛怒
(或是因盛怒而生的恐懼)若選擇以此為基底,長久經營,勢必遲早被反噬殆盡,
務必當心。


去調查當代教會第二代的「下落」,就是最好的明證。「當局者迷」效應,無處不在。當組織內部
已經拒絕自我批判(甚至消滅提出質疑的人),被社會淘汰,是遲早的命運。深究歐洲的教會歷史,
你必定更感同身受。

當然,只願他們後來的光景,不會成為你必然的命運。(https://goo.gl/RGZHtQ)、
https://goo.gl/oN4nzJ

--

接著,關於行動。

有些話,是建基在平時的作為(與不作為),讓外界決定是否要認同你。同樣一句話,有些人適合
說,有些人不適合說。關鍵時刻,底牌一掀,如果事先耕耘得不夠,結果當然就很難看。而帶著很
難看的結果指責外界,更是因果錯置。更糟的是,邏輯思辨訓練不足,溝通能力欠缺,走進公共論
述,是非常吃虧的。

深刻有感,青年赤貧化、居住正義、工時過長的低薪循環、國庫破產倒數計時、鳥籠公投、空氣污
染,以上幾個重大議題,絕對影響你的下一代。而「始終與下一代站在一起」的你,目前了解多少,
未來涉入多少,外界的人都看在眼裡。

以上,從頭到尾都還未觸及你們最在意的「性別議題」。走筆至此,我只是想建議:再選出一個
「絕對影響你的下一代」的議題,深刻將自己埋進去。至少讓自己有除了「性別議題」以外的關懷。

對於「性別議題」,你當然可以維持立場,我也沒有想要說服或是攻訐你。而多關心一件事,讓
外界看到你努力了些什麼,可以讓「為了下一代站出來」、「保護我們的下一代」這些你日後想
提出的訴求再更「具體」一點,這是實話。

所有的這些小細節,換言之,叫作公共關係(簡稱公關)。

用恐懼、憤怒做公關,絕非明智之舉。你們用「性別議題」已經徹底表達了,我也看到了。這是
你們選擇的思維方式,我也理解。只是,從以前到現在,你們對於很多議題都沒出過聲音(還是
說沒意見)每一年都只對性別議題有反應,某種程度,看在外人眼裡,也是很清楚的表態。

平時消失,突然現身,就搬出「我是為了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從外人的角度看,這個行動的潛
台詞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翻譯:如果連這個都可以忍受,還有什麼不可以忍)而你讓大
家看到你選擇的比較對象,是同志。

我如果告訴你,這幾件事情不會被拿來類比聯想,那就是騙你。

這社會原本就有各種信仰與價值觀的人,但如果這就是你們號召一起追求的,所謂的「公共善」,
究竟籌碼有多少,平時噤聲的你,未來建議也評估後果。

當眾人回顧青年赤貧化、居住正義、工時過長的低薪循環、國庫破產倒數計時、鳥籠公投、空氣
污染,正在發生(而且近乎失控)的時候,這麼「關心下一代」的你,這幾年展現出來的態度,
其實也是很重要的參考樣本。

有限的生命經驗,告訴我有一種人生很慘。就是「當你想說一句話(不論它是對是錯),就是
沒有人願意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Jodi Picoult 的書裡面這麼寫著:「大家都相信你可能在一剎那失去某個你愛的人,但實際上
那是花了許多個月、許多年,或他(她)的一生,才完成的過程。」

這句話送給你。念在我們過往多年的情誼。

可能不甚動聽,也可能不夠勉勵,而這就是我眼中的,你的真實處境。(https://goo.gl/41H72H

--

devil  

最後,想聊一部電影。

1997年 Taylor Hackford 導演的作品《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它講的是一位律師
面對「抉擇」的故事。 (如果你還沒看過,以下即將爆雷,請留意)

.

.

.

.

.

長大以後,我重看數次,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影片裡面,撒旦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指引律師去做任何事情。撒旦只是「讓律師更認識自己」。

後來我回想,撒旦根本沒有動手的必要。他遠沒有我們想像得這麼積極。真的不需要。他只是
坐在一旁觀看。很多時候都是這樣。

這部電影對我而言意義深遠,越長大,回頭去思考這一點,越有共鳴。


------------這條線以下,離開雷區-------------

昨天,當我看到這個畫面,我的心情是沈重的。可能你們視為「以主之名動員成功大勝利」,
但我的心深深地被這個擁抱撕裂了(https://goo.gl/vEfU6W)。

這場活動既然是你們動員的。我只想問:你們現在怎麼看呢?

就把答案,留給自己日後的信仰之路吧。

--

我想分享一位朋友很寶貴的領悟,之前一位牧師提出了這個想法,讓她後來在思考許多議題
上,得到很大的釋放。也願這些文字同樣幫助到其他需要的朋友們。

『神的律法/命令,有時不是真在看誰能守住它,而是在測試基督徒中誰真的擁有憐憫的心,
來看出誰是祂所能託付的對象。

上帝選擇毀滅蛾摩拉時,亞伯拉罕的求情;上帝說要滅以色列百姓時,摩西的求情。』

這段分享讓我回想起,還在念大學時,A.R. Bernard 曾經說過的話。

「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成就了什麼,而是在成就的過程中,你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

長路漫漫。共勉之。

--

註:一位同志朋友曾經去過教會,但覺得教會現階段無法與同志共處,因而選擇離開。後來
有一天,他突然用私訊告訴我,謝謝我寫出這首詩歌。每當他需要平靜的時候就會點開。

今天寫文章的時候突然想起他,覺得不如就隨文附上這首歌。

甚願他在孤獨的時候,感受到上帝真實的接納。







--

補充閱讀:


祢的名曾經何其美!──經與典的反思(一)


摘錄:

『在《悲慘世界》裡,主教沒問尚萬強的身世、背景,這些全都是尚萬強自己跟主教說的。主教
沒問,不代表他不知道:他眼睛看得很清楚。然而,他選擇沉默,選擇只在尚萬強問的時候才回
答,而尚萬強的所有問題,都不斷強調自己的卑賤,與世界的棄絕,而主教的回答,正與此針鋒
相對,否定尚萬強的卑賤,棄絕世界的棄絕。一直到尚萬強忍不住提出:「您想清楚了嗎?誰跟
你說我沒殺過人呢?」

主教的回答是:「那只干上帝的事。」

在尚萬強敲門時,主教可沒說:「你沒地兒住?那只干上帝的事。」然而在尚萬強問主教為何不
定罪時,主教才說:「那只干上帝的事。」

我們是不是一直沒分清楚,什麼是上帝的事,什麼是我們的事呢?我們會不會是該做的沒做,不
干我們的事卻一直做呢?』


--

人渣文本:為何這些基督徒一再公然說謊

摘錄:

『第四,就算發現自己人在扯謊,也無法制止或糾正,因為整個教會已經失控,擔心被揭發之後,
教會將因此滅亡。

許多反同教會的成員也發現自己人在說謊、走向瘋狂,但因為擔心教會將因「國王新衣」被揭發而
崩解,所以沒去制止。失去內省能力的團體,自然會成為充塞謊言的存在。

整體來講,之所以說謊,就是因為這些基督徒「只想到自己」,自私是也。他們大概也知道自己在
說謊,但因為傷害的是他們所歧視的他者,又可以替自己帶來很大的利益,所以不打算面對這個問
題。』


--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你的資訊全是錯的啊!
──為什麼難以與某些宗教團體討論公共議題?


摘錄:

『問題在於,這些「明明不會發生,但台灣的反同人士卻一提再提」的衝擊,顯示的並不是正方
的提案有瑕疵,而是反方的認知能力沒有正常發揮,幫助他們辨識出基礎的事實錯誤。有些人認
為,這代表反方沒有溝通誠意,甚至帶有不可動搖的惡意,不過我認為,這反應的是宗教團體的
另一特性:封閉。

◎參與者花非常多時間跟團體裡的其他參與者相處。
◎花非常少時間跟團體外的人相處。
◎相對地,對團體外的人有戒心,不容易相信外來的消息。

這些特色讓部分宗教團體成為謠言的培養皿,並且內建防衛機制:

「你聽到的消息跟長老講的不一樣,那是因為你聽到的消息是外人傳進來的,外人不可靠。」』


--

呂秋遠

摘錄:

『關於同志婚姻這件事,反對者不覺得很奇怪嗎?為什麼明明這麼簡單的事情,卻會演變成兩極
化的對立?就反對者而言,同志婚姻就是代表淫亂、異常、需要矯正、毀滅倫常等的行為,難道
這麼多台灣人都生病了?只有反對者才是正常的?他們是上帝的子民,而我們卻是被撒旦誘惑?
我希望反對者可以平心靜氣的思考一下這些論點,然後提出有系統的論述,支持自己的想法。

同志婚姻,確實不純然是公共政策,一部分參雜了厭惡的情緒與自我理解的宗教信仰。然而,請
記得一件事,你的情緒與宗教,正在深深的影響某些人。這些人,不是極少數(縱然是極少數也
需要照顧,這就是社會成立的目的不是嗎?)而是一部分,雖然異性戀仍然是多數,然而,這種
多數,難道就可以因為情緒與宗教,對於較少數的人施加國家機器的暴力?請認真的想想以下這
十點。』

https://goo.gl/W60hkD


--

另外附上兩篇比較厚實的閱讀,橫跨社會、神學的探討,歡迎各位存參:


解開同性婚姻的政治僵局(邱慕天)臺灣醒報

宗教道德右派,在意的不是基督教(邱慕天)端傳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ghome 的頭像
    twghome

    The Chosen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