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譯作者/葉興台                                    

2010-11-16 21:06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參與上週在南韓首都首爾20國集團(G20)高峰會的各國領袖
都很清楚,全球經濟面臨危險的亂流,他們也知道彼此的合作是最好的防禦,但這場高峰
會幾乎一事無成。

各國領袖知道如何把他們的從容不迫裝作是進步,他們同意試著減少歧見,但他們的任務
是避免出現敵意的貿易競爭,這是一場金融會議,就各種層面而言,這場高峰會已經失敗
,隨之而來的風險相當巨大。

這場高峰會最嚴重的不和存在於於美國和中國,尤其是美國指控中國操縱匯率,雙方都希
望其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更便宜,擔心外國競爭對本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的衝擊,美元兌人
民幣匯率已成為兩大經濟強權戰略對峙的代理人,20國高峰會雖然承諾要避免匯率競貶,
這個承諾卻相當脆弱。

在全球危機爆發之前,世界似乎因為有史以來最深的經濟整合,而處在良善的循環中,導
致更有效的資本流動、廉價貨物、易於取得的信貸和更好的生活水準。

全球化的利益並未平均地由全球共享,其所包含的結構不穩定,因為這場信用緊縮而殘酷
地曝光,但如果整合過程出現逆轉,繁榮年代的經濟不公平就不可能消除,反而會惡化。

由於世界領袖的合作,2008年全球躲過了金融崩盤,但這場迫切危機所激發的團隊精神已
經蕩然無存,20國集團的領袖通常會屈服於憤怒和無判斷力國內民眾的要求,較無動機促
進全球互相依賴。

20國集團若不選擇合作,就可能淪於保護主義,關閉自由貿易體系,儘管自由貿易體系有
很多缺點,仍是提供無數窮人經濟基會的最好方式。

貿易保護的殘酷可在西非國家馬利得到印證。馬利的一篇報導描述棉農的慘狀,他們的生
計竟然得仰賴一個因美國政府補貼而徹底扭曲的市場。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國,該國之所以能維持這個地位,主要因為提供近3千5百名棉
農數百億美元補貼。相反的,馬利有1萬6千名棉農,該國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半數
的收入來自於棉花出口,但美國的補貼政策打壓棉價,更讓馬利這種出口小國難以打進國
際市場。

這顯然是全球交易體系的弊病。在歷經多年的爭論後,2004年世界貿易組織支持棉花生產
大國巴西對美國的一項控告,美國每年得賠償巴西1.47億美元;但西非國家不像巴西,貧
窮的棉農沒有透過世貿組織控告美國的本錢。

這種不公平早在這場危機之前就存在於全球貿易關係中,但這正是已開發國家決策人士不
能再忽視的原因。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一直是富國的消費者,他們享受廉價產品源源不斷
地流入,難怪他們的領袖熱情地支持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

但自由貿易規模的執行一直反覆無常,有時徹底地偽善。棉花市場的不公平就是一例。非
洲生產堅果的農夫,也因美國的補貼而被排除在國際市場之外;歐盟的農業政策,根本是
為了排除開發中國家的出口業者,而設立的一個制度性共謀。

西方積極鼓吹自由貿易,卻選擇性地執行自由貿易規則,這種落差已為新興國家所注意。
隨著經濟權力的平衡轉向若干新興國家,西方消費者又負債累累,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成長
必須仰賴製造業和出口業的復甦,他們希望中國和印度消費者開始購買美國和英國的產品
,回報西方國家經由信用擴張來購買亞洲產品。

按20國集團高峰會的定義,所謂矯正失衡,就是要求貿易盈餘的國家多消費、赤字國家多
儲蓄,具體作法即說服中國停止對產業補貼。如果歐洲和美國願意減少補貼,中國會更樂
於配合。如果西方國家想頌揚照規則來的交易體系的價值,他們就得遵守遊戲規模。

在此同時,政治現實正把中國推到相反方向。中國不急著冒數千萬勞工失業的危險,來幫
助美國的製造業。美國民眾也不準備考慮該國貿易政策對馬利棉農的衝擊。歐洲領袖仍急
著消滅銀行和主權債務危機所引發的民怨,有關農業補貼的改革根本不在考量之列。

以上種種顯示,全球化本身已陷入危機。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7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