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應)[新聞] 國際觀欠佳 七成不知邦交國數

作者: wutru (wutru) 看板: Gossiping

 

  在台灣,國際觀的意義長期下來受到了有意的嚴重的扭曲,應該仍然有鄉民記得洪蘭,龍應台
之流早些時候對於台灣人的國際觀的針砭,而這些批評居然都建立在台灣人不知道某些外國的風土
人情上。

  這樣的說法當然有幾個問題,第一是為什麼國際觀會等同於對於某些風土人情的記誦?第二是
這些人士到底要台灣人記些甚麼?


  這種寰宇搜奇的國際觀,說起來就好像我們到街上走一圈,逛逛各家櫥窗裡的擺飾一般,說起
來其實根本就是一種櫥窗式的國際觀,如果真的照著這些人士所說的去實踐,到頭來真的會懷疑這
種「國際觀」真的配得上「國際觀」這樣知性的名字嗎?回溯我們成長與求學的歷程,我們是不是
常常被獎勵,要求採行這麼一種建立國際觀的方式?這是一種不要思考,淺浮的國際觀,這是一種
可以快速積累,卻不知道在積累甚麼的國際觀,我們最終到底學會了甚麼?

      如果深入去觀察這種方式為什麼會在台灣發展出來,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把人們的腦袋堆滿了
泡沫,並且建立泡沫多寡的優越,獎勵制度,把本來應該用來思考外國思想制度、最新政經文化發
展,然後得以比較、改善國內現況,思考國家在現在的國際角力中是不是佔對位置,從而對於政府
的施政集思廣益的腦袋空間,拿去堆放雜物結蜘蛛網,然後還引以自豪。
這種傾向當然有它的政治
背景,看看以前台灣的老報紙那些所謂的國際新聞,那些現在會讓人皺眉的菁英主義,大概就可以
理解為什麼在一般人會對這種見解發笑的時代,仍然有人會倡議這種國際觀。

  將地球上發生的某些事實堆砌在腦海裡,絕對不會等於國際觀。除非能夠與我們的生活經驗連
結,並且去思考,分析,讓它發生作用,它就好像書店裡被膠膜封住的新書一樣,只能讓某種封面
讀者(cover reader)高潮而已,不管對個人,對社會都起不了積極的作用。

  比方說,我曾經興沖沖地幫忙做了有關里斯本條約的新聞系列追蹤,但是如果去查看點閱率,
看起來實在是慘不忍睹。比較下來,無怪乎有時得要放一些有趣的國際新聞來刺激閱聽率。但是這
可以怪閱聽大眾嗎?事實上這個議題看起來就是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關連,也沒甚麼影響,連要
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都很困難,記者的專業就應該來自如何去挖掘出這種事件的影響性,如何連結
回我們台灣人的利害關係,讓大家了解,引發辯論,而不只是單單把事實(fact)丟出來,然後再
指著大眾嘲笑資質淺薄,事實上就是記者自己也不明所以,還自耽於「接觸國際資訊」種自滿而已。

然而更可悲的是,台灣人除非自己具備直接閱聽外國媒體,或是具備與國外建立有效連結的能
力,在台灣幾乎找不到合適的國外資訊。台灣媒體對於國際新聞採擷淺薄,使之淪為花邊新聞就算
了,更多的情況下,還會有意地去省略某些原文關鍵的字句,為了順應某些壓力,給整篇新聞來了
個翻天覆地的整形。國際觀不應該是這種樣子,當人們能夠從一條新聞,一件事實裡面找出它可以
應用的部分,拿夠拿回來跟我們自己對照,討論,這才是我們現在標榜的國際觀,才是發揮了真正
的作用的國際觀。
至於那種舊時代產物下的箝制國際觀,就請您待在過去的時代吧!

 

--

(TK按:記得之前看朋友的個板看到一句很喜歡的話,以下特此轉錄。)



記得賴小貍好像說過類似這樣的話:

「每讀完一本書,就是把圍繞在身邊的牆又多砌上了一塊磚。」

砌牆容易、搭橋難,
用自己所處的高度與視野觀看世界容易、去理解看世界不是只有這種角度才難。

建立自己的專業沒有錯,在一個場域內追逐與發展沒有錯。

錯的是以為那樣的小團體與切入角度是至高無上的唯一,
錯的是以為只有把全世界都變得跟自己一樣才能拯救世界,
錯的是眼裡只有那些有條件被用同一種方式被打造出來的人。

                                                                                by  icepip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