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核廢料  

(圖片來源:http://ezycopter.powweb.com/images/containers.jpg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集分三天刊出。我從第一集就開始一直有在追蹤,
今日作者刊畢,特此收集本佳文分享給各位這個資訊。

也附上連結歡迎各位去拜讀原作者之大作。


--

核廢做為廢核的堅定理由

文/汪生(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對我而言,反核只有一個堅定不摧的理由,就是核廢。

當碰到核廢問題的時候,我無法跟你理性地計算機率,請你直接到台東達仁核廢料貯存預定地、蘭嶼
核廢料貯存場看看,事實是,台東人、蘭嶼人,東部與離島,做為電網最晚普及的兩個地方,完全沒
有理由承擔即使只是0.01%核廢料輻射外洩的心理壓力與恐慌。


01  



原住民反核廢‧廢核行動聯盟

2013.3.7早上至行政院門口召開記者會呼籲原住民站出來參與309反核遊行。攝影:阮俊達


寫〈教你如何戰爆反核人士〉的清大工科系謝明豪說「核廢料我承認在核工界是個很頭痛的問題......」,
對於「解決方案」僅說「我可以告訴你一些可能的解決方式......」;擁核大將陳立誠25年前於《核能發
電—理性的探討》中說:「(核廢料)未來的終極處置,自然更需要格外周詳的規劃,並應用謹慎而安
全的方式加以進行,然而基本上並沒有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困難......目前已針對先進國家所使用的方法,
邀請國內有關之學術機構,隨時汲取其實際作業經驗,並就國內地質環境加以研究,相信必能研擬出一
套適用於我國的妥善處理方法。」25年過去,請問這份技術體現了嗎?請問妥善處理方法實現了嗎?我
們又要如何相信你一再提出又一再落空,那對於未來「核廢能夠完美處理」的核能大夢想像呢?

讓我們看看這個「想像」發展了多久了吧?我們為了這份「相信」,又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拿鄰近的日本來看,1967年他們於「原子力開發利用長期計畫」中提出,要發展能夠將鈾礦中99.3%
的無法做為燃料棒原料的「不燃鈾」鈾-238轉化為鈽-239的技術,並且開發可以鈽239做為燃料以解
決核廢料問題的「高速增殖爐」,「實用化」目標訂在1980年;隨後目標被不斷往後推,1987年放棄
「實用化」,只希望「確立技術體系」;到了2005年,計劃放棄,只有在「原子力政策大綱」訂出
「2050年啟動首座高速增殖爐」的目標。

相類似的,從2000年起核工界發起的「第四代反應器國際論壇」(GIF)中,美國能源部 R. Bennett
於2009年提出「第四代反應器的策略與展望概述」,其中訂出「2030年達成目標之可行候選技術」,
並且 GIF 也對六組第四代系統做出進度說明,兩組「全套技術計畫已創建」、兩組「基本的技術計劃已
創建」、兩組「一組探索計劃以創建」。六組中最被賦予期待的是「納冷式快中子反應器」,目標是
2040年完成商業部署,GIF 在「納冷式」的描述中也提到日本的「文殊爐」:「預期可由不同國家的
新納冷式快中子反應器和『文殊』的重新啓動,蒐集新的運轉體驗。」

然而,GIF的報告中沒告訴你的是,「文殊」做為日本高速增殖爐計劃的「原型爐」,自1994運轉,
至1995發生重大事故,技術人員將出力調升至40%,結果二次冷卻系統出現破裂,冷卻液態鈉外溢
釀成火災。從此14年5個月沒有再被啟動過。直到2010年為了「蒐集新的運轉體驗」,5月8日「文
殊」再度啓動,結果警報響了936次,發現故障32處,甚至發生「爐內燃料交換中繼裝置」掉進爐底
的事故,2011年6月24日終於順利拔出時,已浪費人民公帑17億5000萬日幣。


02  


而且,說到想像,替代能源的潛能才是不可限量,太陽能發電成本正在以符合「史旺森定律」(太陽能
發電模組在產能加倍時成本會下降20%,現在發電成本是30年前的百分之一。)的趨勢大幅下降。根據
McKinsey 的預估,至2030年,根據丹麥、荷蘭、德國、日本、澳大利亞、西班牙都將達 grid parity,
即太陽光電與一般市電成本相等的狀態,義大利部分地區甚至今日已經達成。(待續)

--

反觀台灣,先不論核四已投入的2838億元,還有還要追加的462億錢坑。

「高階核廢料」經「密集化處理」後置放在核電廠冷卻池的高階核廢核燃料棒,已累計達1萬5459束:
核一燃料池5514束,核二7544束,核三2401束,密度世所罕見;除此之外,原能會與台電為永久處
理核廢料可謂心機用盡,各式五花八門的情節,如小說般精彩,茲整理如下:

1. 中國(1990):中國曾願意接收核廢料,被原能會拒絕,後由於蘭嶼爭議漸烈,中國選項重新浮出
檯面,卻因為1995兩岸交惡而作罷。

2. 俄羅斯(1994):台電宣稱談妥,卻爆出官商勾結,且1995俄羅斯即通過法案:只待處理、不處置。

3. 馬紹爾(1995):本有「亞太區域性核廢料貯置場計畫」,原能會亦前去勘察,卻因不確定因素高
作罷。

4. 北韓(1997):最接近達陣,所有條件都已談妥並簽訂契約,卻遭受國際強大阻力。尤其南韓國內
更出現示威潮,在駐韓代表處焚燒中華民國國旗、李登輝肖像。南韓五名議員訪美遊說,揚言發動海上
攻擊,炮擊核廢運輸船,最後在外交壓力下,台電毀約作罷。


03    


低階核廢料目前貯放在蘭嶼核廢料貯存廠,目前存量約10萬桶,從1982年第一批一萬零八桶核廢料運
達蘭嶼,到今日快30年;從那時起就活在輻射外洩陰霾下的達悟族人,於1987年開始抗爭,中間包括
1996年成功阻止核廢運輸船進港,到今日本島核廢料運輸船未再來過。然桶壁破損連連,工人防輻
態度隨便(如在檢整過程未著防輻衣),抗爭持續進行。

「高階核廢料」的可能處理方式有二,一是回收再處理(reprocessing),二是「深層永久地質儲存
場」。

第一個方案在德、法、英、日等國所做的「第四代核反應爐」嘗試,由於成本高昂、技術不足、對核武
原料(鈽-239)流出的疑慮等等,目前仍陷入僵局。而第二個方案——深層的永久儲存場,由於工程
浩大、曠日費時,至今全世界尚無成功案例。

最有名的例子是芬蘭政府在安卡羅挖掘的、貫穿當地結晶片麻岩層五百公尺深的地底儲存場,這個工程
至今尚未完成,並且預計核廢料被存放在那裡以後,要封存10萬年不得有人接近——「10萬年」,即
是高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

政府本打算今年在「金門」(候選地:烏坵)與「臺東」(候選地:南田)兩地舉行公投,決定最終貯
置場場址,引發台東安朔部落排灣族人的強烈抗爭,今年已邁入第三年。

無論最後廢不廢核,這些低階與高階核廢料都將成為夢魘,如果儲放在地下,因為潮濕的緣故致使核廢
料桶容易破裂,旁邊需設置檢查通道監控核廢料桶,這樣的監控要多久呢?答案是約「三百年」。

核廢料貯存問題在國際間無解,更何況技術仰賴美國的台灣。


04  


當對於核能質疑的聲浪在國際間越演越烈的時候,同一個時代區間裡,與台灣同落在環太平洋地震帶
的日本,做為永續能源的「地熱發電」,卻面臨了一個從2002到2011的「預算斷層」,是研發上
真的遭遇瓶頸了嗎?還是在權力運作下預算被排除了呢?

那為什麼在2011福島核災過後,地熱能源的總預算又瞬間飆升至近15年來的新高呢? 從日本投注了
「一兆元」以上日幣最後完全無法發電的高速增殖爐原型「文殊」(Monjyu)來看,不難想見這其中
權力金字塔的模樣了吧?


05    



反觀台灣,關於核電利益體系的經濟結構金字塔,林碧堯1994年為我們整理出圖表,可一虧這一
套複雜的利益交換體系的面貌,由核工專家壟斷的台電高層,我們有機會一窺權力的本質嗎?

如今台電在質疑的聲浪愈强、情勢愈發不利下不得不公佈了一些數據在「資訊揭露」專區,然而
時間回到1980年,當初台電在蘭嶼蓋核廢料貯存廠時,欺騙居民是「魚罐頭工廠」;核廢料運
輸碼頭欺騙居民說是「軍用碼頭」;直到去年3月,在花蓮秀林和平村,台電也未經居民同意擅
自進行「永久貯存廠地質測試的鑽探作業」,卻欺騙居民說是「挖掘隧道」。

從林碧堯的圖表,我們不難想見當技術輸出國美國在其中佔據的關鍵位置。誠如《老美玩不出新
把戲?》一書中所描述:「我們可以從台電的外債中發現,台電外債直接和間接的超過百分之
六十以上與美國有關……。

美國進出口銀行對外進行國際授信活動,在政治意義上,其實是在促進、維護美國外交政策目標,
它與美國西屋公司交互運用,由西屋提供並執行核電計畫,正如螃蟹的兩螯,緊緊地掐住了台電
的脖子。」(待續)

--

對於核武鈽擴散的疑慮並非危言聳聽,例如日本自衛隊被美國要求不能保有核廢料,這也是他們
積極開發「文殊爐」(以解決核廢料問題)的原因;也許更少人知道的例子是,「核廢料」竟與
蔓延20年的索馬利亞內戰大有關係,原因來自於一些歐洲公司僱用黑道在索馬利亞海岸傾倒核廢
料,2005年南亞海嘯將核廢料沖刷進沿海村落,造成當地放射性污染,畸形兒與罹癌的案例大增。

英國民間軍事僱傭公司(Private Military Company, PMC)前來了解與協助居民,組織與教導索
馬利亞人如何以武裝對付歐洲核能廢料運輸船。

然索國漁民的傳統捕魚法技術原始,敵不過外來的非法拖網漁船,海域資源被搜刮一空,漁民生計
頓失,許多貧窮的漁民參加保護亞丁灣海域的生態與漁場魚權成立私設的海上警備隊,在PMC武裝
訓練教授下,一部份漁民就變成有組織的「海盜」。由以上可見,核廢料的傾倒,正是沿海海盜組
織形成的原因。

關於核武的鈽擴散疑慮,研究回收鈽爭議的學者 Russel Ayres 於1975年便曾提出警告:「與時
劇增的鈽將逼使法庭與立法機關放棄檢察權力,而交給一個強而有力的以執行更嚴格的保護工
作......一旦相當數量的鈽被盜取,則為了將鈽尋回,勢必將整個國家搞得天翻地覆。」我們在索馬
利亞的案例上已經印證了他的預言。

在台灣,超越立法機關的權力機構即是「原能會」。「原能會」是國民政府下直屬於行政院下的黑
機關,關於它的成立,《東亞核電廠》一書中有清楚描述:「1954年1月,美國上議院作出了有關
台灣防衛的決議,於翌日將載明台灣防衛軍隊使用權之白紙遞交予總統,據此於2月時美國第七艦
隊封鎖了台灣海峽。

1955年4月,蘇聯與中國等簽定提供核子反應爐協定一事帶給美國極大壓力。兩個月後的6月,台
灣政府於行政院底下設置「原子能委員會」(簡稱「原能會」),台灣電力公司亦配合設置了核能
研究委員會,於7月和美國締結中美核能合作協定。」

清大核工所有些教授喜歡強調,發展綠能有助於發電結構調配,「很好啊!」;然則繼續投注經費
在核電上真的不會擠壓到綠能的研發嗎?例如英國,過去波浪能與太陽能發電發展緩慢,到1970年
因為石油價格上漲,才來到了一個高峰,後又隨著供給回復降回低點。又如波浪能至今發電效率最
高的「Salter's Duck」1974年就已由南非科學家 Steven Salter 發明,然至今都因資金不足,
而未能商業應用。

馬爾地夫碳中和計畫參與者 Chris Goodal 在比較各國各種發電預算的關係時,得出了「鼓勵核能發
電,會對資助低碳能源帶來負面影響。」的結論。很明顯的,發電結構是資源分配問題,有資源分配,
就有權力運作。當供給量是足夠時,全年無休24小時無間斷運作的核電廠即會排斥到其他能源的供
應,而顯露綠能效率低落的假象。

即使在這麼不利的權力條件下好了,「全世界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在產能翻倍下降20%,目前每瓦只
有0.74美金。風力發電每三年產電度數加倍,10年內超過核能發電總和。因為頁岩油氣的出現,天
然發電成本已低至取代燃煤發電的程度。現在選擇『核電』已不切實際,不光人民厭惡,核電廠成
本也太巨大了。 」《經濟學人》在去年11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下了這樣的注解。


再生能源在「理型」上可以提供人類大部分的電能,這些能量多直接/間接來自太陽。以台灣嘉南地
區為例,台灣平均日照時數達2100小時,嘉南地區甚或以南更可達2500小時;台灣地熱儲量至少
25.4GW,是近10座核四廠的發電量(國科會);綠島附近黑潮蘊含的海流能可達發電裝置
容量1~3GW。

工研院研究指出,台灣要發展再生能源並達到6500MW發電量,所需經費大約1700億;反觀核四
1350MW兩部ABWR機組已花費人民2838億元。國家不投注資本發展、利用現存的能源,而選擇
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島嶼,採用一會產生核災疑慮與無法解決的核廢料問題的發電方式?是否合
理?綠能發不發展?核能淘步淘汰?這是基本邏輯問題。

從替代能源技術面上看,風力發電風力不穩與太陽光照問題可與儲備能源結合,例如燃木發電廠;或
以複合式的再生能源組合做為分散式電源供應器,在澳洲已有成功的嘗試。在未來,替代能源做為商
業運轉的「基載電廠」,絕非遙遙無期的理想。

而經濟面上看,著名的史旺森定律:「太陽能發電模組在產能加倍時成本會下降20%,現在發電成本
是30年前的百分之一。」至今還能準確吻合。當日本在經歷了10年地熱空窗期,甫於去年開始推動
十個新建計畫,台灣的替代能源發展,還在沉寂。

06  


擁核派喜愛強調「台灣尚沒有廢核的條件」,然而,誠如社會學家 Carothers 所言,「需要前
提」往往成為「鞏固威權」的最佳藉口,對於前提的強調往往成為限制前提的根源。

替代能源在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自然無法與核能相競爭,從核電技術美國輸出、台灣本島用電、
核廢堆砌蘭嶼的「核心—邊陲」模型,更可反映核電的取捨不只是一個經濟學問題,更是一個科
技典範、文化霸權與發展思維的議題。

 

 

--

(TK:轉錄之內文與圖表均來自三篇作者汪生之原文。大力推薦這三篇文章)


來源: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633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636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6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