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社會 差序格局  

2015-04-13

文/費孝通(羅輯思維)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說起私,就會想到「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的俗語。而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有義務
了。

「私」是個群己、人我的界線怎樣劃法的問題。因之,如果我們要討論私的問題就得把
整個社會結構的格局提出來考慮一下了。

西洋社會有些像在田裡捆柴,幾根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紮,幾紮束成一捆,幾捆束成
一挑。社會基本單位是團體。團體是有界限的,誰是團體裡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一
定分得清楚。這種人和人的關係,不妨稱之為團體格局。用捆柴來比擬,有一點不太合,
就是一個人可以參加好幾個團體,而好幾紮柴裡都有某一根柴當然是不可能的。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線分明的團體。如果一位朋友給你說他要「帶他的家庭」一起來看
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來,就不會用「家庭」。
在中國,這句話模糊得很。「闔第光臨」雖則常見,但是很少人能說得出這個「第」字
究竟應當包括些什麽人。我們的「家」字更是伸縮自如。「家裡的」可以指太太一人,
「家門」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
熱的人物。

為什麽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因為我們的社會結構不是
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波紋愈推愈遠,
也愈推愈薄。這就是差序格局。每個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
推及的就發生聯繫。

推的範圍大小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像賈家大觀園裡,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
薛寶釵,後來什麽寶琴、岫雲,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樹倒
猢猻散,縮成一小團。到極端時,可以像蘇秦潦倒歸來,「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
中國人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
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裡都得給父母膳宿費的西洋社會,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裡
得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
利問題。在西洋社會裡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於這己,得加以克服於禮,
克己就是修身。「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亂者,未之有也。」中庸裡把五倫作為天下之達道。因為在這種社會結構裡,從己到天
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說他「善推而已矣」。

以「己」作中心,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個人是對團體而說的,是分子對
團體。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
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人們所願意交
出的一分權利上控制個人。這些觀念必須先假定團體的存在。在中國傳統思想裡是沒有
這一套的。

中國傳統社會裡,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
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這和「大學」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
下平。」在條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內向和外向的路線,正面和反面的說法,這是
種差序的推進形式,把群己的界線弄成了相對性,也可以說是模糊兩可了。這和西洋把
權利和義務分得清清楚楚的社會,大異其趣。

在這種公式裡,你如果說他私麽?他是不承認的,因為當他犧牲族時,他可以為了家,
家在他看來是公的。當他犧牲國家為小團體謀利益時,他也是為公,為了小團體的公。
在差序格局裡,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裡,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

在西洋社會裡,做人民的無所逃於國家這團體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裡,他們不能不
把國家弄成個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於是他們有革命、有憲法、有法律、有國會等
等。在我們傳統裡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國是皇帝之家,界線從來就是不清
不楚的,不過是從自己這個中心裡推出去的社會勢力裡的一圈而已。可以著手的只有己,
克己就成了最重要的德性,他們不會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個人的權利。

 


本文作者為著名社會學家 費孝通 先生,節選自《鄉土中國》。

非常感謝大家創作或推薦好文供大家分享學習,有關稿費支付及知識產權事宜請發郵件
至dushuren@luojilab.com。

圖、文來源:http://tinyurl.com/oc487nw

--

(羅振宇回應)

這是一篇中國社會學的名作。

費孝通先生還舉過一個例子——
當年的蘇州人家後門常有一條河。所以被譽為「中國的威尼斯」。

可是蘇州城裡的水道卻極其骯臟。洗衣、洗菜、大小便,都在這條河裡。
為什麽呢?因為小河是「公家的」。

從「差序格局」的角度來看——提升道德,是一句空話。

社會整體道德的提升,只能在三個基礎上展開——

1.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
2.群體自治邊界的確立。
3.社會契約精神的普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