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bx2v7tj)
文/TK
(一)
看到博愛座上有人,我個人是不會太大驚小怪,就當成是有個位子有人正在坐。覺得用一種
泛道德化的方式去檢驗他人行為,這會是永遠沒有終點、結論的爭辯。
沒有認為白髮蒼蒼的人,才有坐上去的權利,有些人因為基因的緣故,三十歲不到就一頭少
年白,有些人年紀很大了還是黑髮烏溜溜。統一的外在評判標準,仔細想想,皆藏著失準的
風險。
同理,我也不認為年輕人就不能去坐。如果他剛剛在球場上大翻船,當時爬起來覺得還好。
回家的路上,腳踝扭著扭著,覺得有點不太對勁,開始劇烈疼痛,他一時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
臨時需要地方先歇一歇,把身體的重量從腳掌分散掉,正好上了車,他看到博愛座沒有人,
當然可以選坐。
我的理解是,這就是位子,沒有本來就該屬於誰,誰先看到,誰需要,誰就坐。如果你一定
要聽到理由,要符合身份才能坐,你需要動用的成本,將會非常高。
拿著泛道德化的弓箭去質詢對方身份,若是碰到本文作者(一位在做化療的年輕癌友),而
你那一刻突然發現,原來這人一直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像一般正常生活的人,沒有病樣,站在
人情世故的邏輯,除了你被迫要放棄掉跟他的位子爭奪戰,另外,你還欠他一個當眾的,
真心的道歉。
這樣的結果真的有比較好嗎?我個人是蠻懷疑的。
討位子,在我看來一直是一個高風險的起手式,因為針對你所揣測的對象,至少超過一半是
負面表述,而對於自己「理應」該得到的東西,太過於理所當然,缺乏自我批判的視角。
太想懷疑,一定要聽到對方親自解釋憑什麼他可以坐上去。如果每一個陌生人都需要跟你解釋
一番,再深入一點問:聽完每一個人的理由,是否你就真的服氣了?
我覺得也未必。
因為你可能還會繼續懷疑:他的理由是假的。
一路追問下去,究竟是怎樣的人可以坐上去?你真的認為自己有辦法判斷嗎?
回過頭來,進一步問,為什麼這件事,別人需要聽從你的判斷?
說到底,就是對於他人自我判斷的不信任。所以下意識就是想要挑戰,而不是理解。或許真的
可以抓到漏網之魚,但,效益有多少?
如果當一個「對他人是否合乎使用博愛座」的懷疑論者,長期下來,是否真的會讓你成為一個
更具備同理心,群居意識的人?而我覺得討位者,最困難的,就是從外部視角,檢驗自己的這
一個動機。
動機,有時候是最難以啟齒,最想跳過自我批判這一關的。
--
要坐下的人。
到的,比較是另一個更大的隱憂,就是:「希望被讓座者」在社交技巧上的匱乏。
如果給對方的感覺很差,你只講完了你想講的,但就是無法讓別人發自內心願意幫助你。因為
你表達需要的途徑,只有怒氣,沒有方法。
因為我明明需要一直坐著,卻沒上計程車,選擇搭了大眾運輸。好,既然上了大眾運輸,感到
需要幫忙,考驗的就是社交技巧。
當事人可以選擇談判啟動的時刻。
感受你的尊重,讓他們知道自己保有拒絕你的權利。這才是有氣度、格局的求救。
一堆事實,卻完全沒有成效。
自由決定,是否要對你伸出手,那種「別人看到我怎樣本來就該怎麼樣啊為何還需要我來開口
講呢」的心態,我反而覺得才是需要被調整、修正的課題。
可預期的後果。這不牽扯你是哪一個世代,不懂得講話,不理解如何與他人舒服地溝通,本來
就是吃虧。無關你以前在其他場合有多虎虎生風,而現在又有多需要幫助。
用敵意的語氣,使用道德核武器:亮病歷。
是為了修復自己受傷的自尊。
誠意,至少也要搬出演技。
你是一個好人,願意尊重他的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