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好聲音  

(圖片來源:http://img2011.reyoo.net/10/2012/09/07/17/03/3.jpg)  

2013-08-08

書香兩岸專欄:當「中國好聲音」都已形成產業機制

文/陳樂融

我常呼籲台灣要正視大陸不但大國崛起,娛樂視聽產業也早一步步到位、上位,儘管以國際水準
或大陸自己有識之士的高標準看,很多環節仍充滿勉強與灰色地帶,並不真像外界以為的「到位」。

當台灣只呼籲原創人才和原創力,很可能忽略了邊做邊學、先山寨(最近有個文雅一點的新詞
「描紅」)後創新,是全球後進國家或產業無可厚非的生存歷練。台灣也曾經歷過,甚至,台灣
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很多產業到現在也無法走出這條「模仿、跟風、代工」之路。

尤其,只呼籲原創人才自我砥礪,很明顯是社會與政府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個人主義適合個
人創作,一旦落入商業範疇(甚至國際/區域商業範疇),單靠赤手空拳是很難拼過洋槍大砲的。

拿台灣獨立創作人、獨立樂團、業餘樂團、學生樂團的蓬勃,來自誇台灣仍保有「華語流行音樂
原創生命力」,不思考如何提升這些單打獨鬥的個人或組合的品質與戰力,不思考社會和政府能
有什麼資源與策略引導這些「苦哈哈的專業工作者」和「做興趣的玩票者」,從中能源源不絕誕
生下一代明星創作人、巨星和天團,去跟台灣以外(說穿了,先別講歐美韓日,就說對岸吧)地
區取得公平拼博和名利雙收的前景,那「龍頭」危矣。

坦白說,陸續關注大陸電視娛樂音樂生態,不是我愛看娛樂綜藝節目當消遣,我連台灣選秀和綜
藝節目都很少看,而是媒體在娛樂工業中產生的力量至關緊要,我們非得了解。

尤其,我一再說,大陸原生音樂工業本來積弱,存在各種發展不利因素,百分之九十九的音樂創
作人(或創作愛好者)極為可憐,多數純音樂(而非複合式娛樂)經營者也不過混口飯吃。

但大陸電視市場廣大,少數省籍衛視的旺盛企圖與優秀戰力,在這十年內已經幫大陸音樂圈起到
若干「質變」的作用(姑且不論這作用力有好有壞)。第一代「超女」某種意義上不但形塑了全
民偶像,也讓電視台有機會實驗線上線下一條龍的產業獲利機制。

在台灣最威權的年代,也曾有「電視台基本歌星」模式,但即便幾十年前那麼封閉,電視台如此
高高在上掌握歌手生殺大權,都依然只停留在「限制」、「寡佔」的思維,沒有發展出任何電視
台本業以外的經營模式(比如台視「群星會」、「五燈獎」全盛時期,有幫歌手出過唱片、發展
經紀約、策畫過周邊產品嗎?)。

弱智、短視、自私的電視台,只把自己當媒體,結果就只能吃媒體飯。而大陸娛樂三大領頭羊湖
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卻能在近十年的摸索中,輕易實踐國際唱片公司帶出的「A&R」
(Artist & Repertoire,藝人與作品)概念,以各類「自有內容」與「衍生權利」創造更多傳
統電視播映以外的價值。

就算只談播映價值,台灣談話性節目「康熙來了」再紅,加持力再強,能捧紅的多半是政客、演
員、素人、諧星、模仿高手,而不會是真才實料的歌唱新人或中生代實力唱將。而大陸一檔「中
國好聲音」,不但電視台和製作方名利雙收,還成功為流行音樂界造了一堆星(甚至不是前四強
如李代沫、張玉霞等人也跟著沾光)。

台灣第一代民謠歌手、前「滾石唱片」創業元老、「飛碟唱片」董事長、現任擎天娛樂董事長、
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M.U.S.T.)董事長吳楚楚感嘆,他連續六年應邀參加大陸某音樂獎頒獎典
禮,今年明顯感覺觀眾對港台歌手的熱度下降,除了極少數台灣大牌還獲得歡呼,多數喝采已經
留給了大陸本土歌手。他提醒:「經濟學上所謂的『死亡交叉』,已經出現。」

台灣的音樂工業優勢正在消失,不是因大陸詞曲作者、唱片公司或版權業者本身快速升級發動了
產業革新,卻是由大陸強勢電視台集團這股宣傳(並結合創意製作)力度,一步步逆轉中。

沒有對音樂產業友善的周邊環境,所謂上中下游的相關產業鏈:如唱片行、廣播電台、電視台、
平面媒體、網路平台、電信平台、KTV、演出場所、演出商到著作權團體,單靠一個愛寫歌的詞
曲作者想破頭、一個愛演奏的吉他手彈破皮、一個愛唱歌的素人找比賽求機會跑斷腿,是沒有用
的。就好像鼓勵義和團去打八國聯軍差不多。

台灣官方或少數正派但對娛樂工業陌生又不夠認真的媒體,常以極少數幕前歌手、樂團(如周杰
倫、五月天)仍吃香喝辣衣香鬢影的生活與收入,當成「表率、櫥窗與政績」。我不否認娛樂工
業永遠在造星、在期待明星,但如果永遠只靠這些單一案例講古或做門面,那我們就坐著等待天
才巨星橫空出世就好,要政府或企業力量幹什麼呢?

 


來源:http://fc.ktchiu.com/?p=39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