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   

(圖片來源: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599338

文/Jedi


前一陣子提到我幫左岸文化三月份的新書《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寫了一篇導讀。既然這
本書本月份已經上市,在獲得左岸文化的編輯首肯後,現在我來把我寫的這篇導讀全文貼出。

請注意,我貼出來的是我自己的原始稿件,可能跟書上印出的最後版本有所不同。(而且可
能有一些錯字,現在沒力氣再次校對了,請見諒。)

--

導讀:搜尋引擎的危機與轉機

幾年前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我與幾位同事代表臺灣出席 iCommons 全球高峰會,席間我們遇
到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有趣夥伴。我們輪流自我介紹,其中一位朋友的發言讓其他人
都豎起了耳朵,他表示他每隔一、兩年就會改一次名字,因為他從事社會運動,不希望自己
的身分輕易曝光,持續變動姓名可以有效避免他人用搜尋引擎找到他的身分。

與會者無不敬佩他的勤奮,然而當時還沒有人想到:過不了幾年,他的努力將化為烏有,因為
現代的搜尋引擎能夠用種種線索認出一個人。你可以改名換姓、變更容貌與性別、在三大洋五
大洲之間漂流,但是不能改變你就是你,你的習慣與偏好如影隨形,一舉一動反映出你的本質。
只要你連上網路,搜尋引擎不斷地蒐集這些細節;於是乎,除了姓名外,我們這位朋友的全身
上下早已掌握在搜尋引擎手裡。他再怎麼避免別人找到他,也無法阻止搜尋引擎認出他。

這個世代的戰場正在轉型。從前我們特別注意數位世界的隱私權,因為我們想保護電腦前的肉
體免於傷害;幾年後,越來越多網路使用者竭盡所能地暴露自己的隱私(隨時透漏自己在做什
麼、到處打卡、大量上傳含有地理資訊的影音圖片等等),比起擔憂不知道多久後、不知道是
否會發生的威脅,眼前的便利更加誘人。這段時間中,個資法開始規定切乎使用者的明確資訊
如何處理,網路公司也看出其中的經濟力量──嚇跑使用者,對任何網路事業都不是好事。

就在眾人以為步入安穩樂土之際,遊戲規則已改變,網路公司不需要販賣那些「切身的明確資
訊」,你的姓氏或戶籍地址從來就不是購物決策依據。能夠說明行為模式的資訊,才是值錢的
部分,才是搜尋引擎拼命記錄的事項。搜尋引擎運用這些資料庫──搜尋引擎正好是資料庫的
專家──看出使用者想要些什麼,建構出使用者想要的世界,送到使用者面前。這就是魔法。
魔法不必是真的,只要看起來像是真的就夠了。讓使用者活在搜尋引擎建構出的世界裡,搜尋
引擎早就知道這個世界的下一秒會如何,猶如電影《楚門的世界》劇情,全然是專注於心智的
攻擊手法。每一次使用者買單,更益鼓舞相關科技朝此發展。

搜尋引擎在我們的腦中植入無窮後門。「下一步」已非純粹的自由意志,搜尋引擎實際上操控
著你的期待,你只是前去交出手中資產,滿足那份期待。你得到你想要的體驗,企業在提供服
務的過程中獲得利潤,一切真是太美好了,簡直不像是真的。因為不是。這個供需關係充滿陷
阱,受害的不單是使用者,企業以及整個人類文明也都在承擔恐怖的風險,能看出這些風險的
人卻不多。

第一個陷阱是使用者醉心於消費內容,讓搜尋引擎產生誤解,以為真的掌握人心。實際上搜尋
引擎只觀察到人心「衝動」的部分,這部份讓我們簽下合約、付出頭期款、向心愛的對象求婚,
而且容易操弄,鈴聲一響就讓人流口水。但我們絕非帕夫洛夫的狗,生活不是只有吃喝拉撒,
我們有更多超越生理本能、制約反射的部分,這些部分才能成就我們自身,讓文明得以累積、
人格得以發展。

如果搜尋引擎只懂得投使用者所好,使用網路的體驗將逐漸成為一種制約歷程,更糟糕的是這
個過程會循環、疊合,逐漸地,繞了一大圈的制約路徑越來越小圈,最終變成「飯後一根菸」
的藥癮,到這個階段,搜尋引擎認識的使用者通通都是隱君子,也只懂得把更多毒品帶到使用
者面前,網路世界變成一團泥淖,不再有正面積極的創新力量。想想看現今新聞播報無不綜藝
節目化的情況,搜尋引擎的淪陷亦不遠矣。

況且搜尋引擎對人類行為的記錄帶有偏差。例如在一整份搜尋結果清單中,也許有很多使用者
沒有按下去的鏈結,出現在那些位置、讓使用者一覽而過,是相當重要的情境;僅記錄按下的
部份,雖可宣稱掌握使用者最感興趣的「出路」,但可能已丟失大量重要訊息。這些訊息原本
能成為使用者潛意識的一部分,「有沒有瞥見」是很大的區別。如果搜尋引擎現在排除這些部
分,接下來的科技發展方向也會與之相背。

第二個陷阱是使用者只接觸搜尋引擎精心客製化的內容,客製化意味著失去一般性,這些內容
無法反映真實世界的樣子,只能呈現特定的狹隘觀點。對於人類來說,只用這樣的觀點面對世
界,恐怕會產生極為扭曲的認知。

我們各種感官無時無刻都會從環境之中讀取資訊,這些感官同時採取多種策略、彼此互相比對,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從雜亂無章的情境中,辨識共軛變動──那些以相同模式改變的東西,
解讀成有意義的整體。我們藉此建構認知,因此我們不用看過全世界所有人的面孔,就能認出
人類的臉孔五官;假設我們從小到大所能接觸的對象皆經嚴格過濾,我們可能將不同性別、不
同膚色的面孔視為未知物種。如果我們除了太陽以外,看不到其他星體運行,現在還會相信宇
宙繞著地球運轉。

過度客製化的危險即為此。我們將祇看到圍繞著自己運轉的世界,這個世界與真實相差甚遠,
更糟的是我們無從得知自己的偏差,更不知事實為何。客製化帶來的優點固然是體貼、便利,
但不禁讓我們發問:代價為何?

第三個陷阱是搜尋引擎把相似的人、事、物聚集在一起,同時將整個網路切分成無數片段。隨
著近年來的科技發展,網路逐漸從「道路」的角色,轉變成「社區」乃至於「國度」;網頁間
的距離代表人際間的距離,其效果與現實世界中的往來互動並無不同。如果每個人都只跟自己
相近的人往來,不與相異的人接觸,將造成這個世代的種族隔離與近親繁殖。這個陷阱的恐怖
之處,在於我們沒得選擇: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跟某些人在一起,久了連自己算哪一種人都不
知道,因為搜尋引擎不讓你知道還有其他人。搜尋引擎正在將一個由近七十億人口共同組成的
世界,分解成七十億個世界,縱然彼此往來,每個世界只有單一使用者。

如果沒有龐大的基因庫,物種早就滅絕;如果沒有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早已瓦解;如果沒有
階層流動,社會難以維續;如果抹煞各種意外,生命將黯淡而沒有驚喜。網路世界也按照同樣
的邏輯運轉,人類社會需要更複雜的互動、更具多樣性的組成、更富變異的參與、更多無人預
先知曉的隨機事件,這些是演化的核心力量,是唯一能夠擔保「明天會更好」的途徑。我們每
個人都需要,搜尋引擎的科技也需要,網路世界整體更是需要這些。

三個陷阱環環相扣,危害系統的每個環節,沒有任何一方從中獲益。變成這樣,使用者必須擔
負一部分的責任。是我們把網路當成娛樂消費,網路才把我們變成沙發上的馬鈴薯;也唯有我
們以使用者的身分開始,面對問題、做出改變,事情纔有轉圜的餘地。

2011 年三月,伊拉‧巴拉瑞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在 TED 演說中提出「過濾氣泡」的概念,呼
籲形塑網路未來的資訊龍頭必須正視這種過濾方式可能造成的危害,懇請賴瑞‧佩吉與
馬克‧札克伯格把公眾責任與事務納入演算法,讓使用者能夠知曉及調整資訊過濾的方式,至少
讓使用者有機會知道自己正在錯過什麼、決定自己不要錯過什麼。幾個月後,伊拉‧巴拉瑞更進
一步把這個主題全面發揮,寫成你現正閱讀的這本書,鉅細靡遺地說明每個環節哪裡錯了。這
一天,氣泡外的世界躍然紙上,不再隱匿;然而你必得親自戳破氣泡,完成這項意義深遠的個
人革命,真正擁抱資訊自由。

無獨有偶,伊拉‧巴拉瑞不是第一個為此擔憂的人。2008 年時,程式設計師暨天使創投
加百列‧溫伯格獨自創立 DuckDuckGo 搜尋服務(https://duckduckgo.com/),整合眾多搜尋
工具,提供簡潔、有意義的搜尋結果,更強調使用者隱私,保證「什麼都不追蹤」,「預設連
cookie 都不使用」,矢志「戳破過濾氣泡」,帶給使用者更客觀的資訊。三年後,DuckDuckGo
接連獲選為《時代》雜誌 2011 年年度五十大網站、《PC Magazine》2011 年年度百大網站、
About.com 網站 2011 年年度最佳讀者票選搜尋引擎等殊榮,可謂對伊拉‧巴拉瑞的最大聲援成果。

從此刻起,你也能做出改變。你可以從本書看清陷阱何在,一起向這些資訊龍頭請願,可以開始
改用 DucDuckGo 搜尋,可以改變自己使用網頁的習慣,強迫自己常常點擊不那麼誘人但是真的
很重要的連結,可以更在乎你在各種社交網路上填寫的資訊,可以不要讓瀏覽器隨時發佈你的地
理位置。犧牲一點便利,你能擁有的世界更遼闊。

 


來源: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610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