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嘛羨慕新加坡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nqjqu8z

以一個曾經在新加坡前後居住兩年多的小讀者,這本書確實很精彩,值得入手。

我在網路上,也找到文筆流暢的本書作者梁展嘉,
講新加坡的「教育」和「媒體」兩大議題(內容節錄自本書)順手放在下方讓各位試讀。

從這些觀點思考:臺灣究竟要如何走出自己的島國路。

本書的其他篇章也很值得慢慢消化,細細品嘗。


--

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

作者:梁展嘉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02/09

--

推薦序

文/「人渣文本」周偉航(作家)


我的新加坡 

  作為學院裡的研究者與專欄作家,我對於新加坡的理解,主要來自政治、經濟、
歷史等專業領域的學術資訊。但那是「外顯」的一面,新加坡對我產生的「內在」
意義,和三件小事有關。

  第一件事,是大一時我的「中憲」必修課,正好選到剛從新加坡回台專任的洪
鐮德老師。因為性喜翹課,因此很快就被洪大教授指定為班代。這班代有個額外責
任,就是要擔任他著作的小代理商。他當時賣的新書就是《新加坡學》。

  我還記得自己沒銷出去幾本,手邊一直有些囤貨,因此有機會反覆閱讀這本書。
這讓我對新加坡一直有種興趣,總覺得將來應該去看看。

  第二件事,是某天在泰國曼谷自助旅行重地考桑路閒晃,突然發現去新加坡的
機票很便宜,於是就買了來回票,展開三天兩夜之行。這是我第一次去新加坡。因
為手邊的資料只有網路上臨時印出的幾張紙,所以當然是場失敗的亂走之旅。為了
省錢,我還從連結聖淘沙的纜車站走回市區——那可是赤道正下方。還記得有位華
人計程車司機對我不斷強調新加坡比可倫坡(斯里蘭卡的大城)要好,但我很明顯
不是來自斯里蘭卡的呀。好吧,當時可能有點像。

  第三件事,是在我當專欄作家之後,開始有機會透過網路和一些新加坡的異議
份子交換意見。我發現他們都蠻單純的,對政治的理解相對簡樸。和台灣已老油條
化的民主政治相比,有種小清新感。透過他們,我得以把書本知識和個人體驗串接
起來,一個城邦的價值形象因之鮮明。用倫理學專業術語來說,新加坡於「外在善」
(錢買得到的東西)上有卓越成就,但於「內在善」(錢買不到的東西)上,仍有
待加強。


什麼意思?

  新加坡有高度的經濟成長與都市發展,在人民行動黨的威權體制下,一切都相
當有效率,但你找不到什麼明確的新加坡「文明」。他們缺乏一種共同的善,一種
透過公民溝通之後所形塑的政治目標。他們只有少數高學歷執政者所設定的目標,
而寡頭們總是將之強加於所有國民之上。

  有次和內人漫步在新國街頭,她質疑某種道路設計非常不合理。我笑著回應:
「妳這是台灣人的想法。在新加坡的政府眼中,妳有什麼資格提意見?上面那些會
讀書的人都已經決定好了。」

  因為是「被強加」的價值觀,所以和無數基層市民的人生規劃無關,或者說,
所有人的人生,都被少數人強制規劃了。這種國家總體目標也就無法感動人心,無
法塑造真正的「愛國心」。這是缺乏向心力的社群,雖然高度的經濟發展可以吸引
許多外人移入;但空乏的道德內在,只會讓裡頭的新加坡人想要逃出。

  正如錢鍾書的《圍城》:外面的人想衝進來,裡頭的人想逃出去。這是一種價
值錯覺,來自於雙方在資訊上的不對稱。站在我們的海島,總是覺得那個海島美不
勝收。但站在他們的那個海島上呢?我們會不會開始懷念起自己的海島?

  不過,上述意見只是我的看法,是「我的新加坡」。如果你對新加坡有興趣,
你也應該找到「你的新加坡」。該怎麼做?

  本書是作者梁展嘉個人新加坡經驗的整理轉述。除了細瑣的資訊之外,我認為
這本書真正能告訴你的,是一種以個人角度理解新加坡的方式。

  我們已經有太多「去主體化」的新加坡資訊。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你很
容易便可取得一大堆書目,就算懶,也可以透過維基百科獲得精簡版。這些資訊多
數看來很「正確」,充滿了客觀數據,描繪出一個發展健全的海島國家;少數資訊
則隱隱傳達出這個城邦的內在不安。

  這些客觀資訊可以供你當正事討論,也可當閒喀牙的主題。但這種切入方法通
常很難看出「你」的存在。就像中學時期的地理課本知識,因為對「你」不能產生
意義,在畢業後很快就會流失。即便是我這類需要許多知識的時事評論者,也會捨
棄諸如「吉爾吉斯的首都為何」這樣的知識。對一般人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世界
觀」,就需要一種更貼近個人生命的切入角度。

  梁展嘉的漫談正好就是這角度。台灣人,不是大教授,不是旅遊達人,就是個
一般台灣人,以一般台灣人的觀察角度,看到一般台灣人想看、會看與能看到的新
加坡。

  這無可避免會非常主觀。大教授可能不認同,旅遊達人也許不接受,其他的在
星台灣人或許也不會買帳。但實實在在,就是他的觀點,是「他的新加坡」。相對
於其他專業的文本,我認為本書的鋪排會更貼近你對新加坡的想像方式。

  「我的新加坡」就談到這,「他的新加坡」就接在後頭,而「你的新加坡」,
就要你動手開始了。


--

推薦序

文/劉正山(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看見新加坡的「能」與「不能」

  我相信,你是因為對「幹嘛羨慕新加坡?」這個問題好奇,而打開這本書的。其
實這書名有兩個意涵,一是讓你以為作者要來說說「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
——有,但篇幅不及全書的五分之一。另一個你可能沒想到的,是作者要問:「新加
坡不能的,為什麼台灣看不到?」要回答前一個問題,說實在的,坊間真的不缺書,
你不必挑這一本看。但要回答後一個問題,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寫得出來了。

  若要談談新加坡這個東南亞幾乎有排名的項目都能拿第一、一向令台灣人眼紅的
國家,國內有許多社會科學的前輩遠比我適合為本書寫序。我相信,以他們的見解、
素養乃至文采,都能讓本書更有份量。我也相信我政治學門的同仁在看了書稿之後,
一定也都會異口同聲地推薦。我更願意相信,作者在這麼多可以推薦此書的人選中,
敢讓一個從未踏上新加坡土地的小咖學者率先品嘗如此重要的人生見證,有他超乎友
誼與市場銷售成績的考量。我並沒有追問原因,並且第一時間就答應了。這並不是自
己膽敢以只去過東南亞一、兩次的皮毛印象,下筆來推薦這本書;而是我打從心裡明
白,這位成為全職交易人兼奶爸的大學羅浮群(童軍團)玩伴,一定會不按牌理出牌。
能被這樣的怪才選中,甚至邀請寫推薦序,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榮幸」二字就能形容。

  二O一四年末,我和國內大多數學者一樣參加完耗時數週的「作文比賽」(提科
技部研究計畫)。氣力放盡後的隔天,我揮別所有跨年倒數邀約,準備花個兩天把書
稿啃完。開始閱讀後才發現,如果眾多政治學期刊論文是要花力氣才能食用的榴槤,
那本書可說是吃來令人愉悅的龍眼。展嘉以小說回合的手法來寫政治觀察,並以說書
人的角色,半認真、半開玩笑地描述對事件的觀察,讓我在跨年之夜不捨掩卷,索性
一飲而盡。

  這種說書人的風格,恐怕也只有這位我認識多年的冷面笑匠才寫得出來。這般說
故事的本事,尤其把政治現象和問題意識相結合,說到人人聽得懂、甚至讓人無法掩
卷的能耐,已成功地讓身為政治學者的我開始嚴肅思考:未來的政治學新生是不是應
該先讀這本書,再來討論研究課題?這種寫法到底是天生的才華,還是展嘉已成功地
從他夫人那裡得到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真傳,不得而知;但我很確定的是,本
書所展現的,是許多像我一樣的政治學者和學子都想擁有的說故事功力——也就是把
生硬的研究發現或事實、政治現象、政策問題,說得活靈活現的能耐。

  本書跟一般政治評論或社會觀察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本書根植於作者超過二十
年的台灣經驗、三年的美國經驗,以及十年的新加坡經驗;這是三相對比之下,凝聚
而成的精華。本書除了能幫助讀者開啟對政治現象的好奇,也能學到如何跳脫目前的
思考格局,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活環境。

  身在台灣的我們,大多已習慣追求個人小確幸,而漸漸喪失了對世界的好奇心。
展嘉一家人和我們同樣追求小確幸,但他不同於我們之處,在於他從未減少對身旁大
小事的記錄、存疑和觀察,因此才能看穿現象之間的邏輯。例如,當你看到街坊當鋪
增加的時候,會不會想到這是博奕特區的副作用?(第5章)當你羨慕新加坡高薪養
廉政策的同時,會不會想到這反而是人民不滿政府的理由之一?(第8章)如果新加坡
人想當針砭時事的烏鴉,但礙於威權的媒體環境,只能用部落格抒發異見(第6章),
或勉力從地方選舉中一點一滴的改革(第8章)——那麼,你幹嘛羨慕新加坡?

  本書更有許多觀察,在在展現了作者是如何將生活中的資訊,轉化為思辨的素材。
例如,新加坡政府如何解決人們不婚或晚婚的問題?請看看他們的住房政策,是如何
有助於提升年輕男女早早成家的意願(第2章);家家都能申請外籍幫傭的新加坡真像
天堂一樣嗎?請看客工系統如何養成缺乏公德心的公民(第4章);把英語當成國語會
讓國家更有競爭力嗎?請看新加坡如何讓英語結合菁英主義,創造就業門檻和歧視
(第3章);你覺得新加坡是融合專制與民主的典範嗎?那就看看選票編號及強制投票
政策,創造的是怎樣的「新」式民主吧。(第7章)

  綜觀全書,展嘉於字裡行間展現的觀察力、判斷力與決策能力,與他征服股海多
年依然健在的能力相當一致——你將能透過本書窺見一位全職交易人,是如何觀看股
市以外的世界。同時,他以十年觀察與思辯累積而成的獨立判斷,做出了影響人生的
重大決定。(第9章)雖從書名看不出端倪,但對我們這樣想愛台灣、但還不確定該
怎麼做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我認為展嘉寫作本書的出發點,與齊柏林導
演《看見台灣》的用心暗合道妙。

  那麼看完本書的讀者,是不是就會對台灣的一切更有信心呢?其實本書無意導向
非黑即白的判斷,你也許無法從中找到所有「新加坡能,為什麼台灣不能」的理由,
但本書能為你開啟「新加坡不能的,為什麼台灣看不到」這個全新的視野。就我這個
教方法論的政治學者看來,這本匯整過去十年獅城蹲點觀察的「紀錄片」,給你我的
影響應該是重啟我們對這世界(不只是新加坡或台灣)種種現象的好奇心。

  學術界愈鑽愈細,科技發展已普遍壓倒社會學門的價值,連「哲學家」和「科學
家」頭銜的含金量都已大幅縮水。大學殿堂在過度分工及知識生產誘因的摧逼之下,
已經很難教出當年直指國王新衣的男孩或女孩了。我們身處大學之中,除了繼續努力
克服這個盲點,也只能滿心期待未來招收的學生,是像作者這樣敢於問出關鍵問題的
新哲學家或新科學家。對我來說,不必滿腹經論才是哲學家,不必滿口術語才稱科學
家;哲學家本是科學家、科學家心中也住著哲學家,無需以一紙博士學位來證明。在
本書問世前,我就一直如此相信,而展嘉用他的文字證明了這一點。

  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東西,我判斷你在大學修課應該是聽不到的,甚至你拜 Google
大神也求不來。你不必因為展嘉的敢言而擔心他的安危;你也不必因為展嘉描述的新
加坡與你的認知不同而跳腳。這是一部有高度娛樂性質的紀錄片,縫進書裡的幽默感,
會讓你忘了它事實上是本嚴肅的書(政治人物應該好好閱讀的那一種);而書中的故
事,肯定會讓你像我一樣,決心下回去新加坡時得好好仔細瞧瞧了。

--

推薦序

文/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台灣人,我們可以更有自信。

  歲末年終,年紀即將奔四,在三、四年級的長輩眼裡似乎仍顯年輕;但跟七、八
年級之間,似乎開始出現代溝。我常在想,我們這個世代能為台灣做什麼?又能留下
什麼給下一代?

  去年夏天的高中畢業二十年同學會前夕,我才知道高中同學裡,除了教授、工程
師、創業者、投資人跟專業經理人等各種職業,又多了一位全職交易人兼知名作家;
而且旅居海外多年,卻能靠著投資台灣股市過日子,顯然有異於常人之處。並且,這
位作家在半年後又要出版第二本大作了。

  雖然我個人不擅長股票投資,但因為投入新創事業的輔導與投資領域多年,對資
本市場的操作與獲利方式也略知一二。能在股票市場上長期獲利,除了專注與紀律,
也要有很好的觀察力與學習力,而這就是我同學梁展嘉的專長。

  撇開投資專長不談,我這位同學的人生經歷也夠特別了。在美國念了土木碩士、
進入營建業職場,卻在娶了新加坡同學後,成為星國女婿,在當地成了華文老師。在
遠距操作台股多年之後,更毅然走上全職交易人與作家之路,這樣的決心與勇氣,其
實也是一種創業的態度與能力。

  但這本新作,談的不是投資理論與實務,而是親身觀察新加坡的一手心得,也是
我近幾年不斷在尋找的答案。到底,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在焦慮什麼?為什麼總要羨
慕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甚至連中國的「北上廣深」(北京、上海、廣州、深
圳)似乎都開始超越台灣了?

  有過旅行經驗的讀者就知道,探索過越多國家地區的風土人文,離開自己熟悉的
土地越遠,就越有機會用理解和比較的觀點,觀察自己成長與生活的家鄉。而旅居美
國、新加坡多年的展嘉,在第一本書裡已經展現了對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觀察力,還有
融合生活故事與人生經歷的寫作能力;因此這本新作讓我非常期待。拿到書稿之後,
在出差旅程的班機跟回程路上讀完,同學果然沒讓我失望。

  因為工作型態與家庭成員增加的關係,這幾年我很頻繁地出差與旅遊,走訪了紐
西蘭、新加坡、香港、東京、矽谷與中國許多城市,並在去年第二次造訪新加坡時,
跟展嘉有過深入的探討:為什麼新加坡能在短短十年之內,展現出亞洲瑞士的氣勢?

  同樣是華人國家、同樣是移民社會,為什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這個問題經常
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在本書中,展嘉以親身經歷具體描繪了新加坡的住宅、教育、婚配、媒體、選舉
等社會現象,也探討了人口政策與產業規劃。簡單地說,新加坡很幸運地擁有具競爭
企圖心與執行力的兩代執政強人,但也犧牲了公民自主與開放社會的可能性。其中的
取捨沒有對錯,但我認識越來越多的新加坡朋友,或者旅居新加坡的台灣人、中國人、
外國人,其實更喜歡台灣。

  國土規劃與賭場設置對新加坡的影響,我因為去年剛好住在聖陶沙與金沙灣兩個
重大項目的旅館中,也走訪了幾個著名景點和園區,格外有感。此外,因工作之故我
接受了新加坡當地電台的專訪,相較於在台灣參與幾次電視與廣播節目接觸到的媒體
從業人士與工作環境,新加坡的媒體集團跟製播內容,確實可感受到是控制在政府手
中。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同樣是人口密集的島國,新加坡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與
反思的地方。

  以教育制度來說相對務實,但也因為分流過早,導致翻身不易與極大的學習壓力。
因為把資源集中在部分菁英上,又採取獎助留學跟高薪吸引進入政府的方式,一方面
讓政府得以持續保持效能,另一方面也造成長期壟斷。在看到新加坡的整齊清潔或所
謂高效能政府的背後,其實我們也要思考:新加坡的人民與社會,是否也失去了選擇
的機會?

  在書裡,也看到近年來新加坡一黨獨大的現象已經開始被挑戰;而在台灣,我們
經歷了多次學運跟政黨輪替,是否該更珍惜已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

  另一個很值得探討的現象,是新加坡的住宅政策。高度由國家主導,以「使用權」
取代「擁有權」的概念,一方面挑戰了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農業社會思維;一方面
穩定房價,讓經濟成長與政府建設不會成為土地與房屋市場高度炒作的催化劑。

  展嘉的親身經歷也描述了新加坡不是沒有經歷過房價上漲,但政府是如何穩定房
市、並以長期的政策工具平抑上漲趨勢,或透過國土規劃與建設平衡區域發展;格外
值得觀摩學習。

  放眼未來,面對網路產業崛起,物聯網與大數據的時代即將展開,在生產、消費
即將合一的「產消者(Prosumer)時代」,當能源、物質、資訊的生產消費開始翻轉,
發生「去全球化、去中心化、去中間化」等現象,主要經濟大國(美、中、日、德)
以及新興市場,還有如台灣與新加坡這些中小規模的經濟體,如何因應與發揮自身優
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

  新加坡向來由政府「投資長期」,但卻缺乏民主空間;相較於台灣因選舉制度與
政黨政治衍生的「立即見效」和追求短期指標,兩者之間是否可以平衡、如何在既有
民主開放的制度下,建立政府、媒體、產業與公民的溝通方式,我想關鍵仍然是「資
訊」的公開與透明。台灣一直是華人國家與社會中,在媒體與網路等資訊相關內容及
平台上最為開放與自由的。但願我們能持續保有這個優勢。

  不可否認,台灣有許多問題需要改善,我們也因為這些問題而缺乏自信。但我們
永遠有兩個選擇——因為台灣不夠好,用腳投票、離開台灣;或者因為台灣不夠好,
所以繼續努力、改變台灣。

  我選擇後者。

  那你呢?

 

來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4275

--

風傳媒 – 2015年2月11日 上午6:53

憤青別來新加坡 梁展嘉:遊戲規則輪不到你去改

風傳媒作者/葉瑜娟

你心目中的新加坡是什麼樣子?繁榮、先進、富裕、國際化、人人有其屋?移居新加坡10年的
台灣人梁展嘉提出他的第一手觀察,高問「幹嘛羨慕新加坡?」他認為新加坡最大的優點是
「遊戲規則清楚明確」,適合追求物質生活滿足的順民,但如果是對社會充滿批判的憤青還是
別來了!因為「遊戲規則輪不到你去改」!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發下豪語要台北市「8年內要超越新加坡」,並因認為新加坡「被殖民最久」
最高級而引爆失言風波,管爺也曾引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話來明己之志,而除了政治人物
視新加坡為楷模外,越來越多新加坡公司打著「高品質生活」的旗幟來台招攬低階服務業員工,
種種現象反映出一個美好的新加坡的神話 – 高級、繁榮、先進、富裕,遠遠把台灣拋在後頭。

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與台灣共同經歷十多年的經濟高速成長後的十字路口,彷彿幼
時共患難的玩伴長大成為競爭對手,每當國際上一有任何競爭力報告出爐,媒體總不忘找出新
加坡作為對照。攤開客觀的數字,新加坡的經濟成績確實傲人,在2014年世界銀行公布的2011
年購買力平價報告中,新加坡以5.1萬美元的人均GDP名列13,台灣則以2萬美元排名50;而在
「2014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中,新加坡高居世界第3,強壓位於第13名的台灣,單就數據
來講,也難怪全民都要以「超越新加坡」為目標了。

但是,台灣真的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嗎?答案未必是肯定的,至少曾寫下網路瘋傳打臉文《戳破
神話!一個台灣人在新加坡當公務員的告白》的梁展嘉可能抱持著不同的看法,而他這次帶著
更犀利的觀察回來,寫下新作《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就
是要繼續破解所謂新加坡神話迷思。

打從留美攻讀土木碩士認識妻子開始,梁展嘉的人生就與新加坡結下不解之緣,而從1999年的
那段新加坡探親之旅開始,梁展嘉第一個 culture shock 是「新加坡人出門不帶傘」,即使新加
坡潮濕多雨,但處處興建可以遮雨的走廊,讓新加坡人可以自在地穿梭在建築物與大眾運輸工具
間,不用擔心淋濕。類似的文化衝擊還有供85%新加坡人居住且配有電梯的政府組屋(類似公共
住宅)、高級的樟宜機場等等,都讓梁展嘉大嘆「新加坡人也太好命!」但隨著在新加坡的時間
拉長並擔任國小華語教師,梁展嘉對新加坡又有了更新一層的 culture shock,而這些衝擊也一一
破解了台灣普遍對於新加坡的迷思。

--

迷思一:嚴刑峻法的新加坡?

幾乎身邊所有人對新加坡的第一印象都是「嚴刑峻法」,小時候永遠記得那是個不能吃口香糖
否則會遭到鞭刑的國度。對此,梁展嘉澄清是「境內不能販賣口香糖」而非不能吃,而對於
「嚴刑峻法」,梁展嘉則認為「要看地方、身分」。

他說自己住家樓下每天都看得到有人違規停車,卻始終沒人取締也找不到檢舉電話,只能任由
違規車輛霸佔路面,難道違規停車不在嚴刑峻法的範圍內嗎?「但你去商業區烏節路看看」梁
展嘉強調,在烏節路完全不可能看到如他家樓下的違規停車,可見即使在土地不大的新加坡
「警察執法力度依地區而有異」,這也是梁後來不斷強調的「VIP與老百姓有別」。

而這樣的差別待遇不僅反映在執法,也反映在公共建設及各個層面上。梁展嘉舉新加坡令人稱
羨的「組屋電梯翻修計畫」為例,說明政府僅為投人民行動黨的選區翻新電梯,等同於使用政
策買票,難怪新加坡人戲稱縮寫為PAP(People‘s Action Party)的人民行動黨為
"Pay And Pay”,說明新加坡政府照顧人民的每個舉動都有目的在,「給了你雞翅,一定會跟
你要一隻雞腿回來」。

--

迷思二:新加坡人國民素養高?

也許是新加坡嚴刑峻法的印象過於鮮明,總給人新加坡人一絲不苟、謹守生活規範的形象,
但梁展嘉說新加坡人不僅喜歡亂丟垃圾、吐痰,也沒有排隊的概念。他提到一般人印象中整
潔乾淨的新加坡其實是靠大批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客工」維繫出來的,若遇上客工集體
缺席的日子,將會看到組屋區處處都是滿地的垃圾。

對於新加坡人生活規範不如預期,梁展嘉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新加坡人「公民社會意識薄弱」,
李光耀的執政雖帶來秩序卻也大幅降低人民的政治參與度,在長期無權置喙政治的情況下,
新加坡人欠缺對公民社會的關懷、公民參與低落,僅能透過嚴厲的管制與罰錢來維持看似
完美的秩序與整潔,這觀察與數年前《海峽時報》總編輯來台後寫下的《新加坡的醜陋真
相》一文結論相近,同樣直指新加坡人對於社會的冷漠及欠缺關懷。

--

迷思三:到新加坡工作一定賺大錢?

在台灣薪資年年倒退的情況下,越來越多青年自行或者透過仲介想到新加坡工作,也有成
功者出書分享從台灣22K躍升至年薪百萬的經驗,新加坡似乎成為解決低薪的靈藥。然而,
梁展嘉認為目前新加坡靠著大量的「客工」撐起低階服務業市場,和善的台灣人自然成為
主要攬才目標,但若照新加坡的物價水準看來,某些工作開出的2千新幣月薪幾乎等同於
22K,將難以支持新加坡日常消費,他特別提醒想到新加坡工作的青年一定要注意自己所
拿的工作簽證類別及薪資。

強調經濟高度自由化的新加坡給人繁華富裕的印象,但自由化換來的也是高度的貧富不均,
梁展嘉強調,新加坡沒有資本利得稅、沒有遺產稅也沒有贈與稅,雖曾屢次提議增設基本
工資卻因「害怕削弱競爭力」而遭阻,因此新加坡工作不等同於高薪,以麥當勞為例,以
1100元的新幣月薪估算時薪約為6塊新幣,對比當地消費水準並不算高。而梁展嘉也提到,
許多來新加坡工作的客工最終染上新加坡人的消費習慣,最終光是維持每月收支平衡就很
困難。

--

遷回台灣關鍵 ─ 教育及人情味

儘管苦心叮嚀來星國找工作者,梁展嘉仍坦承如果找到好工作的確「在新加坡錢比較好賺」,
也能用合理的價格購屋,但這些都無法改變他想帶著一家妻小回台灣的想法。問起想回台灣
的理由,梁展嘉說這是價值觀的取捨,看看你選擇精神還是物質,雖然新加坡好賺錢,但卻
不像台灣社會充滿活力,好比吸引他回台灣的主要因素即是教育及人情味。

他說自己有兩個小孩,大的六歲正要上國小,就他自己過去在國小擔任老師的經驗,他不喜
歡學校刻意營造的高度競爭環境,為了小六的離校會考,很多學校偷偷從小一就開始依考試
成績分為A、B、C班,不是過早放棄孩子就是過早開始壓迫孩子,不論哪一種結果都可能
讓小孩「還沒出社會前就被折損掉」。

此外,他也懷念台灣滿滿的人情味。他提起自己參加小孩幼稚園家長會的經驗,即使小孩班
上同學已經同班四年了,家長見到彼此仍然不講話也不會打招呼,就像不認識一樣,與他先
前描述對新加坡人「平淡、說話像機器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有些吻合。

訪問的最終請梁展嘉總結新加坡的優點與缺點,他想了想之後說,「如果一個人只要滿足最
基本食衣住行育樂需求的話,不要想太多,那新加坡是一個很棒很理想的地方,他的遊戲規
則很清楚;缺點就是說,那遊戲規則基本上輪不到你去改,你要照那個遊戲規則去玩,但如
果你想法比較多的話,可能就會覺得…」

雖然梁展嘉沒有把話說完,但從他個人的生涯選擇看來,可以知道也許一個太有批判性的憤
青是無法在新加坡久待的,同樣地,台灣該不該羨慕新加坡的問題也是同樣的取捨,似乎正
如那些參與太陽花運動者不斷試圖傳達的,在物質與精神、在民主與經濟間做一抉擇,也許
他們就如梁展嘉一般想強調「經濟小確幸並非一切,世界上總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來源:http://tinyurl.com/pshhrr9

--

2015年02月12日 02:50

《幹嘛羨慕新加坡?》書摘(2):高度競爭的教育制度

文/梁展嘉


新加坡的乾淨、效率、競爭力,一直是台灣羨慕的對象。圖為新加坡的魚尾獅。

新加坡政府以有錢聞名於世,教育一向是施政重點。
但政府的錢不是用來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
而是塑造一個競爭的環境。

--

進入新加坡小學當老師

今天我們所認知的雙語教育,被視為新加坡的招牌之一;但目前這個版本正式推行的
年份,卻遠遠遲於新加坡獨立的一九六五年。雙語教育從建國以來一直都存在,只是
形式相當混亂,兩種語言的排列組合有很多種。全國既有以華文、馬來文或淡米爾文
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也有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學校。直到一九七九年,教育
部才確立了統一的雙語政策。從這一年開始,雙語的優先次序是英語被當做第一語言,
而包含華文、馬來文或淡米爾文的母語被當作第二語言。英語又被稱為官方語言或工
作語言,從此取得至高無上的地位,之後為新加坡的經濟成長做出了巨大貢獻。那麼
原本在華文學校教書的老師怎麼辦呢?許多以華文教其他主科的老師,即因為政策轉
變而被迫去教華文,這不就跟現在的我一樣了嗎?從心理調適的角度來看,我或許不
該太難過,畢竟老人家是半途中被「組織再造」,我只不過是上班前被通知而已。

至於被邊緣化的母語,從字面上來看,應該是指家裡講的話;但教育部的定義,卻是
依種族區分--華人講華語,馬來人講馬來語,印度人講淡米爾語。隨著時間的推移,
英語的強勢肯定會讓一般家庭中的語言環境逐漸轉向以英文為主。那麼以種族來區分
的母語,既然和現實環境脫節,無論是哪一種族,對母語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陌生的感
覺,甚至是抵觸的情緒。這便是我們所看到的雙語現狀,一般新加坡人講英語比較流
利,但是普遍不能完整掌握母語。從世界的範圍來看,大部分人類能說好一種語言就
很不錯了,也許擁有真正的雙語能力是一種奢求吧。

說起新加坡的語言,最為外國人所熟知的是「 新式英語」(Singlish)。我十年的觀察,
我認為「新式英語」可概分為兩類-- 「標準型新式英語」(standard Singlish)
與「街頭巷尾型新式英語」(street Singlish)。所謂「 標準型」, 是指文法、用字與
英式英語相同, 但是口音不同, 好比澳洲腔與南非腔英語。而「 街頭巷尾型」, 則
是將英語和中國方言(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海南話⋯⋯)、馬來語、淡米爾語
混雜使用,不只是口音跟英式英語不同, 連文法、用字也不一樣。在新加坡,一般
來說,大學畢業生多半能自在地在「標準型」與「街頭巷尾型」 兩者之間切換,視
場合來決定頻道;越正式就越傾向使用前者,反之則用後者。如果一個新加坡人不
是大學畢業生,由於英語詞彙有限,他通常只好單靠「 街頭巷尾型」 來走遍天下了。
這便是我眼中的「 新式英語」。如果你是台灣人,之前以為新加坡人連英文都講不好,
希望這一段解釋對你有幫助。不要忘了,英文實際上就是目前年輕一輩新加坡人的母
語。


小一就開始分班

我認為新加坡和台灣教育制度最大的不同,在於「小六離校會考」。這是台灣在
一九六八年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即行廢止的考試,但在新加坡卻保留到今天。因而
在台灣國中階段常見的能力分班和校內外補習現象,在新加坡提前到小學階段便發生了。
長期以來,新加坡教育部「實施」 小四分流制度,也就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分班。雖然
教育部在二OO八年取消了「小四分流」, 但是所有家長和學生都知道, 很多小學在小
一就已經偷偷分班了。以我教的華文為例,教材分為三級:深廣、核心、導入單元。你
從字面即看得出來,學生是被分成三班 – A段班、B段班、C段班。其他主科例如英文、
數學和科學, 同樣是依照類似方式給學生劃分「階級」。

我自己就教過幾次C段班,可以深切體會到階級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創傷。他們從小一就
開始被貼標籤,自暴自棄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被劃到C段班的學生比例
約在二O % 到三O % 之間。有這麼高比例的學生在小學階段被機械式地放棄掉, 這是
不是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不夠所導致的呢?情況恰恰相反,以二O一四年度預算
為例,教育類開支高居十七種類別的第二位,其數額僅略少於國防類開支。新加坡政府
是以有錢聞名於世,教育又一向是政府施政重點。比較可能的解釋是,政府的錢不是用
來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反而是塑造一個競爭的環境。但我會想問,即使國家的實力因
人民彼此不斷競爭真的提升了,失敗者的自卑感又該用什麼去彌補?是否用成功者施捨
的金錢可以補償?或許更關鍵的問題是,在一個變化日益加速的時代,以學校成績來決
定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制度,是否能培養出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才?

反過來看看A段班的情況。新加坡有一個特殊名詞–「小六會考狀元」。狀元有很多種,
有各校狀元,也有全國狀元。這一類的年度焦點人物,在台灣同樣有,只不過主要產生
在大學聯考這一關。

每年我都會看到記者在放榜後訪問「小六會考狀元」, 要了解他們成功的祕訣。我覺得
很有趣的是,大部分的新加坡狀元都是在強調自己很努力,練習題做了幾十遍。而在台灣,
我印象中的狀元幾乎全是說他們很會規劃時間、讀書很有效率;總之是既有讀到,也有
玩到。那麼家長呢?新加坡的狀元家長常會在鏡頭前演出苦盡甘來的戲碼, 好像全家從
此要鹹魚翻身。而台灣這邊卻是像意外當上星爸、星媽一樣的居多,最多是走路有風,
沒有什麼悲情的感覺。想想當紅藝人 Selina 的父親「 任爸」,你就明白我的意思。從這
一對比看來,兩地雖然同樣都是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考試的份量在人們心中還是有不小
的差異。

暫且不論分流的利弊,我個人倒是因為教了C段班,發生了一次職業災害。咦?我本來從事
土木業,應該是工地現場比較危險吧,怎麼職業災害會發生在學校?話說有一天, 我進了
一個小四C段班教室上課。

平常這個班的學生本來就比較難管理,這很正常。如果有學生不聽話,我有一段時間習慣把
搗蛋學生的書包拿到教室前方暫時保管,等下課時再發還。那天不正常的是,有一名學生在
我出手的時候,同時使出吃奶的力氣跟我搶。不知道他的書包上藏了什麼暗器,這一拉扯突
然把我左手中指的指甲給扯掉一半,當場血濺五步。這真是「 滿清十大酷刑」,我因此去診
所動了小手術,掛了一天病號。單以這一點來看,教室裡真的比土木現場還要危險啊。


補習班和獎學金

除了能力分班之外,校內外補習的現象也值得一提。由於學校空間不夠,大多數小學分為
上午班和下午班。這一點類似台灣有些高中的情況,夜間部與日間部共用一間教室。假設
某學生屬於上午班,當他成績不達標的時候,下午就會叫他來補習。補習有不同方式,有
的是一師對多生,老師將這些被鎖定的學生重新編成一班,集體多做習題;有的是一師對
一生,老師盯著學生一題一題做。校內補習完全是免費,只是苦了沒有加班費的老師,以
及被逼來參加的學生。在校外到處有補習班,小六離校會考的四大主科 – 英文、數學、科
學、母語 – 有得上。

每家補習班都貼了紅榜,展示去年本班升學成績。新加坡家長如果不喜歡大班教學,就會
請私人家教。由於需求量很大,家教鐘點費相當高,行情好到能吸引很多辭職的學校老師
全職從事此一行業。與台灣老師不同的是,新加坡老師工時長,又沒有任何形式的加班費,
於是我的同事中有不少人「棄暗投明」去了。與補習班文化相配套的是參考書文化。新加
坡嚴格講起來,只有一家連鎖書局是全島皆有分店,那就是「 大眾書局」。你以為它像台
灣的金石堂書店嗎?那你就搞錯了。大眾書局比較像是台北市重慶南路上一些專賣參考書
和考試用書的書店,店裡大部分的書櫃留給琳瑯滿目的參考書,其他類別的書籍反而是少
數。請注意,這是新加坡規模最大、分店最多的書店。那些以銷售一般書籍為主的書店去
哪兒了呢? 以我這十年看到的,無論是外國書店,還是本土書局,基本上早就絕種了。
怎麼會這樣?我也覺得很奇怪。你不妨瞧瞧地鐵和巴士裡,幾乎人人手持智慧型手機和平
板電腦。總不會大家都在打遊戲和看韓劇吧?或許新加坡人已經進化到看電子書了呢。

我們再注意看一下補習班的外牆,會發現很多老師強調自己是「獎學金得主」。在台灣,
遠近馳名的「 赫哲文理補習班」, 不也一直強調創辦人是台大醫科的嗎? 這是一種類似
的廣告手法。新加坡和台灣雖然都有獎學金制度,但含金量大為不同。台灣的獎學金一般
來說,只是發一筆現金就算了,最好的狀況是全額補助學生的學費。新加坡的獎學金不是
這麼簡單。它是一個長期且完整的人才培育配套方案。政府每年會提供獎學金, 發放給升
學考試成績優秀的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等同於台灣的高中)畢業生。這沒什麼特別,
特別的是獎助內容。只要學生有本事申請到國內外任何一所知名大學, 政府便替他負擔所
有學雜費直到畢業。既然是任何一所,學生完全可以「吃到飽」。哈佛、史丹佛隨他去,
反正政府買單。最誇張的是,學生畢業後政府還能保證就業,在某機關內留下主管職缺。
一回來他可以直接跳過基層工作,管起一堆年紀較大的非獎學金得主,從此平步青雲。我
們今天所看到的新加坡內閣成員與高階公務員,幾乎全是從這個管道坐直昇機飛上來的,
其中有好些人甚至在四十多歲便升到了部長。這樣的直昇機制度好不好呢?實在是見仁見
智。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從直昇機摔下來去當補習班老師,顯然是一件很遜的事情。我
想補習班老闆應該是沒有想清楚,才會拿獎學金得主當活廣告。老闆大人,您就饒了他們
吧。喜歡拿獎學金得主兼政商名流當活廣告的華僑中學(Hwa Chong Institution), 也沒想
到他們最終會淪落至此啊。

 

來源:http://tinyurl.com/llqnmar

--

2015年02月13日 02:56

《幹嘛羨慕新加坡?》書摘(3):才不會有媒體亂象呢!

文/梁展嘉

我需要媒體鞏固、而不是削弱學校所灌輸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態度。
大眾傳媒可以營造一種氣氛,鼓勵人民學習發達國家的知識、技能和紀律。
少了這些,我們根本沒有希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李光耀, 1 9 7 1 年


--

各位在台灣一打開電視,就有一百多個有線頻道可以看,內容說起來是五花八門,其中
尤以談話性節目最具特色。不管是討論什麼內容,主持人與來賓往往說得口沫橫飛,外
加豐富的表情與動作。這麼激情的表現方式,不禁讓我覺得他們的天分並沒有充分發揮,
也許直接投身於戲劇表演會比較適合。而台灣的報紙和雜誌同樣百花齊放,各種稀奇古
怪的事情都有可能成為報導內容;但真實性卻是令人懷疑。如果說台灣人接收的媒體資
訊是質不如量,我想不會有太多人反對。

那麼新加坡的狀況如何?有人說,現在新加坡的媒體環境就跟台灣戒嚴時代一樣的不自
由,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真的,新加坡政府是怎麼對待媒體的呢?

在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之前, 讓我先引用一段李光耀的名言。他在一九七一年於赫爾辛基
(Helsinki) 召開的國際報業協會大會上表示:我需要媒體鞏固、而不是削弱學校所灌輸的
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態度。大眾傳媒可以營造一種氣氛,鼓勵人民學習發達國家的知識、
技能和紀律。少了這些,我們根本沒有希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李光耀總理為什麼專程跑到芬蘭說這段話呢?原來在大會召開的前幾個月,李光耀剛剛對
《 南洋商報》、《 東方太陽報》(Eastern Sun) 和《新加坡先驅報》
(Singapore Herald) 等三家報社下了重手。

華文報《 南洋商報》 被李光耀指為煽動華文沙文主義,結果有四個工作人員遭到逮捕,
包含編輯與記者。兩家英文報《 東方太陽報》 和《 新加坡先驅報》 更慘, 因「 不明外
國勢力介入」,直接被政府給關閉了。這些倒楣的媒體人被李光耀整的很不爽,因此跑到
國外告洋狀去了。

事實上,除了這三家報社受害,另外有兩件同樣發生在一九七O年代初期的案例也值得
一提。首先是《 星期天國家報》(Sunday Nation), 它最受讀者歡迎的內容是足球賽報
導及國內時事評論。當時報社內有位李瑪麗小姐(Mary Lee, 此為譯名)的筆鋒十分犀
利,深受編輯上司的喜愛,特別給她大量版面來發揮專長。有一天,該報刊出一篇由她
署名的評論文章,對新加坡重視文憑的教育制度好生批評了一番。

很不幸的是,李光耀親自讀到了這篇反動的文章,一時大動肝火,隔天就以總理的身份
打電話到報社,要求將李小姐掃地出門。她的上司既不想得罪李光耀,卻也不想喪失一個
人才,於是將她調去從事編輯工作,不再讓她撰稿。被冷凍的李小姐對新工作並不感興趣,
沒多久便辭職並移民國外了。這個例子說明李光耀可以直接干預民營報社的基層人事。

依法辦理才像話 – 為平面媒體精心打造法令規章

看到這裡,各位大概覺得李光耀及其手下的爽快作風,跟民國初年某些省分的督軍比較相似。
但是各位知道嗎?李光耀總理在從政之前,可是一名律師啊。這位前律師除了在一九七一年
親自到赫爾辛基跟全世界的媒體朋友叫陣之外,他其實也好好自我檢討了一番 – 新加坡怎麼
可以沒有專門管理媒體的法律呢?老是用其他不直接相關的法條來對付媒體,這真的是不、
像、話!所以,歷時大約三年的精心籌備,李光耀終於在一九七四年推出了新加坡印刷媒體
從業人員專用的「 報章與印務館法令」(Newspaper and Printing Presses Act)。

法令中有些什麼精彩的特色呢? 第一,報社每年必須更新營業執照一次。第二,報社必須是
公開上市公司,而所有普通股的股東都得是小股東,持股有一定限制。第三, 重點來了 – 這
個法令在報社的股權結構中,硬生生加入了由政府控制的管理股 (management shares),
其投票權是普通股的兩百倍!換句話說,一般股東對報社營運完全喪失了發言權,以後就是
政府說了算。那麼,新加坡政府是怎麼控制管理股的呢?台灣政府不是會委派官股代表人到
國營事業去嗎?他們的做法倒也差不多。於是,新加坡政府依法插手報社裡的高階人事佈局
就十分方便了。你瞧瞧,讀過書的李光耀律師跟一些草包督軍的水平還是不一樣吧?

往後,李光耀有事沒事就會叫印刷媒體業高層人士到總統府來個「莒光日教學」,在循循善
誘之下,屢次榮獲召見的高層們很快便達到了「心領神會」的程度。怎麼個「心領神會」
法呢?比方說,報社總編輯知道有幾個字眼讓李光耀很是忌諱,會主動刪除以下類型的報導 –
風水,這是迷信,報紙不可以談!味精,這玩意兒對人體有害,報紙不可以講!炒作郵票,
這破壞社會風氣,報紙不可以討論!對此稍感吃驚的各位,不用覺得太奇怪。在新加坡,李
光耀的個人喜好就是會貫穿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像是新加坡不賣口香糖這回事,正是他老
人家一手促成。難道口香糖比起香菸對社會更為有害嗎?可是新加坡到處都買得到香菸啊。
總之李光耀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倒也沒什麼大道理可以解釋。

即使李光耀已經頻繁地給主管們當面訓話,這仍然不能阻止他動不動就打電話到報社去罵人。
有一天,《 新國家報》 上出現了一張照片,主題非常簡單,只是一對夫妻加上一大票小孩子
的家庭,和樂融融地在一起拍照而已。想不到當天李總理的電話就來了, 他對這張照片大發
雷霆了一陣,說是破壞了國家剛施行的人口新政策 – 「兩個孩子恰恰好」(Stop at Two)。

這時有人要問了:「新加坡有那麼多的報社和雜誌社,李光耀哪裡有空給每一家輪流訓話呢?」
沒有錯,一家一家地訓話的確很浪費時間,所以李光耀慢慢地把它們整併起來。到了一九八四
年,全國的報社和雜誌社全歸於一家報業集團 – 新加坡報業控股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於是所有紙上新聞都成了新加坡報業控股的「獨家消息」,這樣記者不就輕鬆多了嗎?從這個
角度來看, 李光耀終究是很關懷媒體朋友的勞動權嘛。


網民的逆襲

網路在新加坡絕對是個新鮮的事物,新鮮到愛管東管西的李光耀都不知該從何管起了。從媒體
對他的訪談紀錄看來,雖然他宣稱自己對網路也很了解,但他的了解只停留在上網搜尋資料而
已。部落格是什麼?胡說八道!臉書?推特 (twitter)?那是什麼鬼東西?在一九二三年出生的
李光耀眼中,網路世界就是這麼回事。自網路普及二十多年來,在傳統媒體裡橫行無阻的李光
耀與其徒子徒孫,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打算理睬「網民」(netizen)。這一群看不見也摸不著的
傢伙。

不過你不理他們, 不代表他們不會來理你。新加坡有不少部落客就一直在跟政府唱反調,在這
裡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位是以「 打哈欠的麵包」(yawning bread) 部落格聞名的區偉鵬。區先生關注的方向很多元,
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客工與同性戀課題。客工在新加坡拿的是非移民簽證,因而被中小企業
老闆欺壓是很普遍的情形,只是報紙和電視不報而已。傳統媒體不報,沒關係,區偉鵬來報。
至於同性戀族群,新加坡目前仍沿用英國殖民時期的法條來「管理」 他們。刑法第377A條規定,
禁止男性與男性親密接觸,違者處以坐牢或罰款(或兩者兼有); 而且這是公訴罪。通常女性
對男女不平權的現象會感到不滿, 但是在這方面, 新加坡法律倒是給女性很大的自由度 – 刑法
第377A條根本沒在管女同性戀嘛。由以上可知,同性戀族群被新加坡社會邊緣化已久,但報紙
和電視仍然選擇視而不見 – 但沒關係,區偉鵬來報。

另一位則是以「 心真相」(The Heart Truths) 部落格走紅的鄞義林。鄞先生的年紀比區先生小了
一截,出道時間也晚了幾年,但火力卻毫不遜色。跟主打社會議題的區先生不同,年輕氣盛的鄞
先生是直接跟政府槓上了。在他的部落格文章裡,新加坡人到老都很難提領出來的公積金,似乎
是他最關切的部分;而這可稱不上是什麼柔軟的社會議題了。

關於新加坡人上了年紀以後「 錢不夠用」 的殘酷事實,傳統媒體用很多心理輔導式的話術來安慰
大家;但鄞先生不買帳,在部落格上連篇累牘地打臉政府,短時間內便打出了名氣。

被部落客騷擾了好一陣子, 政府終於從不理不睬轉為主動出擊了。

二O一三年十一月,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在公開場合說:對生活滿意的人沒有時間上網,不快樂
的人才有空去上網。

而一位四十出頭的年輕部長,在李顯龍發言的兩週後補充說明道:我們不可以讓出言論的主導權,
不論是在實體還是網路空間。我們要像前輩一樣,要將我們的信息傳達到街道上的每一個角落、網
路上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必須在有需要的每一個地方開戰。

從這些話就知道, 政府是要開始對網路上那些嗡嗡亂叫的蒼蠅和蚊子展開「一清專案」大掃蕩了。

二O一四年,先是區偉鵬因為對一宗同性戀性交的法庭判決有不少意見,而遭檢察官提起公訴,
罪名是「藐視法庭」;後來是鄞義林因為影射政府貪污公積金,而被李顯龍總理本人告以「誹謗」
罪。至本書截稿為止,這兩個案子都還沒完全結束,但從過往政府告人的紀錄來看,被告的勝算是
零,他們只能準備付出高額罰款了。

即使沒有勝算,面對政府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屬於網路世代的鄞義林卻發揮了驚人的創意。為了
跟李顯龍打官司,他利用群眾募資 (crowd funding) 的管道, 居然一週左右就從一群陌生人手中募
得了八萬多新元。這下子,李顯龍可是誤打誤撞地把鄞先生的人氣給推的更高了。看到這種尷尬的
場面,恐怕連李顯龍本人也會有點困惑。李光耀管理傳統媒體的成功模式,還能繼續套用在網路上
嗎? 我想李顯龍不如去問剛和網民糾纏了快一年的連勝文吧, 或許連先生的實戰心得能給他不少
啟示呢。


來源:http://www.storm.mg/article/41862/201502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