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_painting2  

(圖片來源:http://www.china-history.net/images/song_painting2.jpg

 
2016-09-22

文/吳鉤(時代華語)


時代君雲 Chinamediatime

簡介:時代君從小到大都喜歡和歷史有關的東西,小時候喜歡看古裝劇,長大後喜歡看
有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喜歡研究那些古代名人的性格愛好,衣食住行。

--

今天時代君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歷史上的名人和關於他們一些也許你不了解的另一個身份。


--

蔡京是福利制度推手


歷史上許多名人,都有著雙重身份。看過《水滸傳》的朋友應該知道,高俅是宋朝的太
尉,又是一名高技能的蹴鞠運動員。宋徽宗既是皇帝,又是藝術造詣很高的書畫家。不
過下面這位宋朝人,他的另一個身份你未必就曉得了——他是蔡京,宋徽宗朝的宰相,
或者幹脆說,就是一奸相吧,私生活奢靡,執政誤國,同時他也是著名的書法家,據說
「宋體字」就是他創造的,這些你應該知道了,不過你知不知道蔡京還是北宋國家福利
制度的最重要推動者呢?無數貧苦的宋朝平民都曾從蔡京的福利政策中受惠。

蔡京執政之時,正是北宋的福利政策全面鋪開之期。來看史書怎麽說:「崇寧初,蔡京
當國,置居養院、安濟坊。(居養院)給常平米,厚至數倍,差官卒充使令,置火頭,
具飲膳,給以衲衣絮被。州縣奉行過當,或具帷帳,顧乳母、女使,縻費無藝,不免率
斂,貧者樂而富者擾矣。三年,又置漏澤園。初,神宗詔:『開封府界僧寺旅寄棺柩,貧
不能葬,令畿縣各度官不毛地三五頃,聽人安厝,命僧主之。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
人,三年與紫衣;有紫衣與師號,更使領事三年,願複領者聽之。’至是,蔡京推廣為園,
置籍,瘞人並深三尺,毋令暴露,監司巡歷檢察。安濟坊亦募僧主之,三年醫愈千人,
賜紫衣、祠部牒各一道。醫者人給手歷,以書所治痊失,歲終考其數為殿最(考核指標)。
諸城、寨、鎮、市,戶及千以上有知監者,依各縣增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道路
遇寒僵僕之人及無衣乞者,許送近便居養院,給錢米救濟。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
聽讀,其衣襕於常平頭子錢內給造,仍免入齋之用。遺棄小兒,顧人乳養,仍聽宮觀、
寺院養為童行(未領度牒的少年出家人)。宣和二年,詔:‘居養、安濟、漏澤可參考元
豐舊法,裁立中制。應居養之日給秔米或粟米一升,錢十文省,十一月至正月加柴炭,
五文省,小兒減半。安濟坊錢米依居養法,醫藥如舊制。漏澤園除葬埋依見行條法外,
應資給,若齋醮等事悉罷。』」(《宋史·食貨誌》)

蔡京推動建立的國家福利制度包括三個系統:一為居養院,是政府設立的福利收養院,
收養孤苦無依的老人、孤兒、棄嬰、流浪乞丐、殘疾人,被收養的孤兒還將獲得免費的
基礎教育;二是安濟坊,是福利醫院,免費收治窮苦的病人;三是漏澤園,即福利公墓。
這三個福利體系,基本上涵蓋了對窮人「從搖籃到墳墓」的救濟。按照蔡京的規劃,天
下各州縣及規模略大的城寨市鎮,都必須設立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以救濟無法自
存之人。

宋王朝的福利政策當然不是蔡京首創,蔡京執政之前,北宋已建立了居養院、安濟坊、
漏澤園,不過,這些福利機構卻是在蔡京的推動下才全面展開的,當時甚至發生了「州
縣奉行過當」的「福利病」。而當蔡京罷相之後,北宋的福利制度則出現明顯的收縮。
可以說,極力發展國家福利確實是蔡京的執政偏好。

《水滸傳》中的蔡京無疑是一名老奸巨滑之徒,歷史上,蔡京也是被列為北宋「六賊」
之首。不過,我們今天評價歷史人物,大可不必因人廢政,明末的顧炎武便說:「漏
澤園之設,起於蔡京,不可以其人而廢其法。」了解蔡京作為北宋福利制度重要推動
者的另一個身份,可以讓我們發現一個更為立體的蔡京形象。

--

蘇軾是一位工程師


蔡京二十六歲在杭州錢塘縣當縣尉(相當於縣警察局局長)時,他的上司杭州通判
(相當於州議長兼副州長)正是三十七歲的蘇軾。蔡京的父親蔡準是蘇軾的好朋友,
二人多有詩酒唱酬。小蔡呢,則跟著大蘇一起學習唐代徐浩的書法。你知道,蘇軾也
是一名具有多重身份的宋代名士,既是政治家、學者、蜀黨領袖,又是大書法家(造
詣不讓蔡京)、美食家、大詩人,不過我們未必知道蘇軾的另一個身份——他還是一
名充滿奇思妙想的工程師。

蘇軾後來在徐州、杭州、惠州任行政長官(知州)時,都有大興水利的惠政,在三地
均留下一條「蘇堤」。可見蘇軾對水利工程的建造,既有熱情,也很在行。蘇軾晚年
在惠州為官,還協助朋友修建了廣州城的自來水供水系統。你沒聽錯,宋代廣州已經
建成自來水供水系統,它的設計師就是蘇軾蘇大學士。今天的廣州博物館,還陳列著
宋代廣州城自來水裝置的模型。

時為北宋紹聖年間,新黨執政,作為舊黨領袖的蘇軾失勢,被貶嶺南惠州。他聽人說
起,「廣州一城人,好飲鹹苦水,春夏疾疫時,所損多矣。」恰好知廣州的王敏仲是
他朋友,蘇軾便給王知州寫信,提出一個解決飲水難的方案:蒲澗山(即白雲山)有
泉,可在「巖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續處,以麻纏之,漆塗之,隨地高下,直入城
中。又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為小石槽以便汲者」。以鑿空
的竹管為自來水管,引白雲山泉水入城。

王敏仲根據蘇軾的提議與設計,真的將這個供水系統給建起來了。蘇軾又向他提了一
個更細致的建議:「聞遂作管引蒲澗水甚善。每竿上,須鉆一小眼,如綠豆大,以小
竹針窒之,以驗通塞。」為什麽要在每根竹管上鉆一個小孔,然後又塞住?是為了方
便日後檢查哪一根竹管堵塞:「道遠,日久,無不塞之理。若無以驗之,則一竿之塞,
輒累百竿矣。」有了這些小孔,發現水管堵塞之後,只要拔掉各節小孔的小竹針,看
哪處小孔不出水,便可馬上判斷是哪一節竹管堵住,更換那根竹管就行了,不會累及
整個供水網絡。

蘇軾又建議,廣州政府可以在珠江上遊的循州購置一部分良田放租,作為養護供水網
的基金,「歲可得租課五七千者,令歲買大筋竹萬竿,作筏下廣州,以備不住抽換」。
還可以在廣州城中建一批公租房,「日掠二百」貫房租,「以備抽換之費」,同時也
用於「專差兵匠數人,巡覷修葺」。看看,蘇軾這個方案,設計多麽周全,也極具操
作性。

憑著廣州城自來水工程的設計者身份,蘇軾便可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工程師。昔日林語
堂先生著《蘇東坡傳》,稱「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
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
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
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
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林語堂果然是蘇東坡的隔代知音,不忘
記將蘇軾的工程師身份列了出來。

--

辛棄疾是一名劍客


蘇軾的詞,開宋詞豪放派之宗,執豪放詞之牛耳。與蘇詞並列於文學史的是南宋的辛
棄疾詞,世稱「蘇辛詞」。說起詩人辛棄疾,他也有另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武功高
強甚至有點心狠手辣的大劍客。吹噓「十五好劍術」的李白肯定不是他的對手。

辛棄疾在他的詞中說:「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
這可不是書生的紙上談兵,而是一名劍客在撫劍感慨刀光劍影的往事。

辛棄疾出生在濟南府,少年時,濟南已淪入金國之手,他的祖父也在金朝為官。但辛
棄疾要效忠的國家是大宋,不是大金。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攻宋,後方中原故土的宋朝遺民趁機發動起義。
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拉了一支二千余人的隊伍,加入耿京領導的山東義軍。與辛棄疾
一塊加入耿京義軍的還有一名叫作義端的僧人,是辛棄疾的朋友。但這個義端突然叛
變,「竊印以逃」,這事拖累了辛棄疾,耿京「大怒,欲殺棄疾」。辛棄疾淡定地說:
「給我三天時間。」他料定義端必投奔金帥,「急追獲之」,一劍砍下義端的腦袋
(可見辛棄疾武功與膽識都有過人之處),提回來見耿京,由此受到耿京的器重。

次年,即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受耿京委派,潛回南方的宋朝,拜見宋高宗,「奉
表歸宋」。高宗大喜,授予辛棄疾「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之職,又封耿京為
天平軍節度使,讓辛棄疾帶委任狀潛回金國,召耿京歸宋。但辛棄疾回到山東時,
卻得悉一個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將張安國殺害!張安國帶著耿京人頭
投奔金營去了!

這這這,如何是好?辛棄疾對眾將說:「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複命?」
竟率領五十名勇士,直闖敵營。其時張安國正在金營「與金將酣飲」,辛棄疾突然
闖入,於混戰中生擒張安國,「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然後,辛棄疾押著張
安國,一路闖關南下,抵達南宋杭州。時辛棄疾方二十三歲。

南宋人洪邁寫了一篇《稼軒記》,形容辛棄疾的神勇:「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
萬眾中,如挾狡兔。束馬銜枚,間關西走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
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關羽之勇,也不外乎如此吧。

辛棄疾南歸之後,擔任過知府、提刑使、安撫使等職,他的施政風格也帶有幾分劍
客的尚俠任氣、心狠手辣,如他任湖北安撫使時,「得賊輒殺,不複窮究,奸盜屏
跡」。也因此落下「好殺」之名,以致有臺諫官彈劾他「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
辛棄疾少年成名,後來卻宦途多舛,也與其「好殺」的鐵腕備受爭議有關。

--

朱熹是一個「三體迷」

南宋紹熙年間,辛棄疾擔任福建提點刑獄官時,曾三度前往建陽考亭,拜會他的忘
年之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這位老人家,便是一代儒宗朱熹。

朱熹,當我們提起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時,聯想到的人物形象大概就是一名嚴肅的
道學家、儒學的集大成者。許多人未必知道,朱熹還是一位對宇宙充滿了好奇、並
保持著終生思考的天文學家。

很小時候,朱熹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宇宙的盡頭在哪裡?他自述說:「某自五六歲,
便煩惱道:‘天地四邊之外,是什麽物事?’見人說四方無邊,某思量也須有個盡處。
如這壁相似,壁後也須有什麽物事。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後是
何物。」搞音樂的才女吳虹飛說,她是霍金的門徒,成天思考宇宙的邊界。其實朱
熹也是這樣子。如果劉慈欣在12世紀出版了《三體》,朱熹一定是一個「三體迷」。
南宋時還沒有《三體》,朱熹只好將宋朝的一本自然科學著作——沈括的《夢溪筆
談》翻得滾瓜爛熟。我敢說,除了儒家經典,最讓朱熹心動的書就是這部《夢溪筆
談》了。在與朋友、門人的談話中,朱熹無數次引用《夢溪筆談》,事見《朱子語
類》。

盡管朱熹到老都不知道宇宙的盡頭有些什麽,不過他一直在嘗試對一些天文學問題
作出自己的解釋——這些解釋放在12世紀,無疑是非常了不起的觀點。如他論宇宙
的起源:「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
多渣滓;裡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
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

北宋的沈括曾用銀球做實驗:「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
之,則正圓。」據此證明月亮為一球體,本身並不發光,月盈月虧乃是反射日光的
變化所致:「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
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
稍滿。」沈括的假說給了朱熹很大的啟示,他多次告訴門人:「月只是受日光。月
質常圓,不曾缺,如圓毬,只有一面受日光。」並提出月食是因為有物擋住了日光:
「日月之說,沈存中《筆談》中說得好,日食時亦非光散,但為物掩耳。」你要是
以為古人只知道「天狗吃月」,朱熹一定會鄙視你。

朱熹還解釋了雨的形成:「陽氣正升,忽遇陰氣,則相持而下為雨。」現在我們都
知道,下雨乃是因為受熱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空氣而形成小水滴。他又解釋雷的形
成:「只是氣相摩軋。」現在我們也知道,雷電是雲層的正負電荷相撞擊而爆發。
又解釋虹的形成:「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氣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散雨氣了。」我
們也知道,虹是大氣中小水球對日光的折射和反射。可以看出來,朱熹對這些自然
現象的理解是相當接近科學解釋的。

作為理學家的朱熹對自然科學充滿了興趣,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理學強調「格物
致知」,這個「知」包含了哲學解釋與科學原理。朱熹認為,「天地中間,上是天,
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
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
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所以他對宇宙萬物都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
都想一探究竟。他的學生黃斡稱他:「至若天文、地誌、律歷、兵機,亦皆洞究淵
微。」

難怪胡適先生認為,「從某些方面來說,朱子本人便是一位科學家。」另一位民國
學者胡道靜先生更是幹脆宣稱:「朱熹是歷史上一位有相當成就的自然科學家。」




摘自:《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
作者:吳鉤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來源:https://goo.gl/mbSXL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