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媒體觀測 (7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1-07-14 中國時報 【本報訊】 


      七月上旬,擁有一百六十八年歷史的《世界新聞報》因為捲入竊聽醜聞,吹下熄燈號。這個
曾經創造全球最大銷量的八卦報停刊後,掀起全球媒體對於專業倫理、乃至政媒關係的熱烈討論,
追擊此案不遺餘力的英國《衛報》發表社論,嚴厲譴責梅鐸新聞集團「對媒體行業自律的未來造
成嚴重損害」,另外一篇文章則沉重表示,「不應該為《世界新聞報》關門而歡欣鼓舞」。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新聞.jpg  


《世界新聞》停刊與台灣媒體的省思


2011-07-11 07:08:28
(中華日報社論)

    誰都想像不到,做為新聞傳播媒介的報紙本身,竟然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聞。國際媒體大亨梅鐸旗
下、發行一百六十八年的英國《世界新聞》,因涉入「竊聽電話門」引起公憤,被英國首相卡麥隆下
令調查,梅鐸不得不斷尾求生宣布停刊。此一「國際新聞」事件能帶給台灣媒體甚麼省思?

文章標籤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較有意義的是,去檢視我們是否得到了「被許諾的快樂」?

That's the point.

說得真好!

-- 

觀念平台-前手機時代 回不去了

2011-05-27 中國時報 【黃宗慧】

      自從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超過九成的青少年有手機焦慮症,關於手機上癮的討論就大量
出現,且多半意在檢討手機所造成的不安情緒與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其實關於手機負面效應的批判,
從手機問世以來就不曾缺席過。艾可(Umberto Eco)早在他一九九一年的一篇評論文章中便對手機上
癮者極盡嘲諷之能事:在艾可眼中,隨時隨地都要透過手機與人互動,只代表這些手機使用者根本不懂
得享受獨處,也無法專注於自己當下正在從事的活動;越是忙於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使用手機,就越是暴
露自己心靈的空虛。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吳典蓉

2011-05-20 中國時報

      近來朝野政黨領袖都很愛談「世代正義」,下一代年輕人的幸福忽然備受關注。不過,若談到話語權,
年輕人還是失聲的一代,任由成人世界隨意詮釋他們的世界。

      例如,日前有一個機構進行了「青少年使用電話調查」,結果發現,九成三的青少年要是沒帶手機、或
是手機沒電,就會有焦慮感;三成三的青少年沒有手機,會覺得生活很無聊;近二成則擔心會和朋友脫節。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5-13 中國時報


文/黃俊儒


      所謂的末日強震,果然沒有如預期般地出現。但是,這意外嗎?

      沒錯,空口無憑地預測超級強震的到來,引起民眾的一片恐慌實在不應該。無端地在山區買地、買貨
櫃屋,製造社會的騷動,確實不值得被鼓勵。但是,為什麼突然間,「王老師」與「末日強震」變成是我
們大家被逼迫得去關心的一個議題?「王老師」是誰?他的意見這麼重要嗎?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周盈成


今年記者節,台灣記協製作了一段反置入性行銷的圖畫影片,題為〈我是記者 我要尊
嚴〉(請點左方視訊觀看),從記者受委屈的角度來控訴這個媒體怪象。中國時報記
者黃哲斌先生的辭職聲明更掀起巨大波瀾,即使這不是新議題,顯然是有血有肉的個
人心跡加上辭職的戲劇化舉動,狠狠擊中了媒體人的心。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要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新聞環境?

2010.12.03

文/朱淑娟


政大新聞系主任林元輝在2日的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說:「良禽找不到良木而棲,當老師的
很心痛」,一句話道盡一個新聞系老師的無奈與憤怒。

而這一陣子以來,經常有新聞系的學生問我:「畢業後要不要當記者?」看著一雙雙茫然的眼
睛,我心裏想的是:「不想當記者你幹嘛念新聞系?」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李俊俋

五都即將在本週正式升格,多位農業縣的縣長卻在日前聯合出來喊窮。其實,不只農業縣,長期以來因為
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債法規定不當,獨厚直轄市、輕忽其他縣市的做法,已使台灣的城鄉差距日趨嚴重。
如今五都正式成形,如果這樣的思維方式不改,「城鄉差距」的問題將會繼「貧富差距」的議題之後,成
為縣市不可承受之重,也會嚴重影響台灣的整體發展。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jpg 

政府置入性行銷氾濫,政大新聞系主任林元輝(左起)、台大新聞所長林麗雲及台師大社科院長
林東泰等多位傳播系所學者,昨日召開「反收買、要新聞」記者會,表達傳播學界反對政府置入
與業配新聞的立場。(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謝文華、黃維助/台北報導〕

政府置入性行銷氾濫成災,引發全國傳播學界怒吼!四十一個傳播、新聞、廣告、社會相關系所
一百二十八名教授連署表態,強烈反對政府收買新聞。國民黨提名的首屆NCC委員、台師大社
科院院長林東泰昨點名質疑馬總統,政府置入性行銷是為所當為嗎?他並疾呼監察院糾彈行政院
長吳敦義,因為各部會大買特買新聞!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梁文道

到底twitter是怎麼一回事呢?它是信號,就像電報?是禪詩?是塗在廁所牆上的笑話?刻在
樹上某某人愛某某人的印記?這麼說吧,它是溝通……─艾特伍德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作錦

胡適當年倡導的「好人政府」僅存活三個月,「好人媒體」就更不用說了。

法國人托克維爾在1835年寫的《美國的民主》這本書,到現在仍被人閱讀和記憶。他在書中說,
對於美國民主而言,新聞事業是必須和重要的。他這一觀點雖被廣泛引用,但托克維爾對當時美國
媒體充斥暴力和庸俗的特性甚無好感。事實上,美國新聞界迄今仍未能完全「免俗」。不僅美國,
舉世各國媒體大體皆有此病。這似乎成了普世新聞界「必要的罪惡」。

有人為「必要的罪惡」下過註解:「罪惡是真的,必要卻未必。」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時間:2010-05-27 21:04:09
  
記者/作者:社論

近日來媒體大量報導富士康事件,從第10跳、第11跳、第12跳,幾乎每一次的員工
跳樓自殺案件,就是一次媒體高潮的營造。媒體對數字的興趣,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
高亢過。每一次的報導,似乎都在預告下一次的高潮。但是,到目前為止,依然只有
數字,沒有名字。每一個跳樓的員工,似乎都只有計量的意義,沒有血肉之軀。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圍觀「犀利哥」,是在「消費」良知

文/陳方(中國媒體人)

      在短短一週的時間裏,這名被稱為「犀利哥」的年輕流浪漢躥紅網路。「走紅」之前,他逡巡
於小城寧波的街頭巷尾;「走紅」之後,他平靜的流浪生活徹底受到了驚擾,無數圍觀者拍照合影,
「犀利哥」放聲大哭的照片又被放大了。此時,網友們所謂對「犀利哥」的救助,還在不知所終地
繼續著。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2-07 中時電子報)

文/劉昌德

 

 

     如果「真相」才是新聞媒體追求的最高原則,為什麼查證翔實、刻畫細節的《蘋果日報》
網站「動新聞」卻又招來閱聽人的撻伐?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David Tao

Leaving Singapore is always a tough thing to do. Makes me kind of sad.
Really like it here and miss my friends! Will be back soon!

 

常會有記者說他們身不由己,不想寫八卦,但又沒有辦法因為主管給他們壓力。這是什麼

爛藉口?有人拿著槍對著你們的頭逼迫你寫那些垃圾嗎?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寫一些

「芭樂」,沒有營養的音樂,我會說我是被市場,唱片公司強迫的嗎?你們是有選擇的,

沒有人在強迫任何人。有種就辭職,不要幹了。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王尚智

 

「尚智,哪裡有比較靈的廟或者師父,可以指點一下在哪裡找得到孫仲瑜?」

 

人在日本,電子信箱裡竟然出現朋友這樣的詢問!我想,台灣媒體裡的這個「孫仲瑜現象」真是到了
一個很可以的地步了!想到這起事件最無辜的當事人吳育昇的太太劉娟娟,對於一位「被外遇」的妻
子最難受的,恐怕並不是丈夫的「惡行」;而是對於這位應該算是「奪人夫室」的女子,如今整個輿
論報導卻逐漸轉變成「追蹤一位謎樣的動人女子」!整個輿論正在為孫仲瑜的魅力在「背書」!這恐
怕是更對劉娟娟心頭捅上三刀的痛楚了。倘若接下來,孫仲瑜更進一步被塑造成為「外遇界的林志玲」,
我也不會太驚訝了!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焦元溥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廿二日,美國鋼琴家布朗寧(John Browning)在著名的威廉瑪莉學院舉行
獨奏會。開演前他不尋常地更改全部曲目,還要求聽眾不要鼓掌;聽眾也的確照辦:不只樂曲間
無人鼓掌,就連最後的蕭邦《送葬》奏鳴曲結束後,全場依舊鴉雀無聲,只聽得鋼琴家返回後台
的冷冷腳步……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blasts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持攝影機的人.JPG


(影像來源:Google Image)


文/郭力昕(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影像文化評論者)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得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可和我曾在部落格上寫過的一篇文章相互呼應。(請點我

力昕的思路一針見血,點出了我近年對於本土作品的觀察;
這的確是我們在見證這個產業興起的同時,背後極大的隱憂。

--


文/郭力昕(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影像文化評論者)

twg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